前言
上文我们初步谈论了有关女生“作”的「该」与「不该」,不知道上文链接在哪的童鞋请戳:女生,如何优雅地“作”。本文,我们接着来聊有关“作”的一些更深层的东西。既可以优雅地“作”,又可以优雅地应对“作”。
1.女孩,你不是“作”是“缺”
小作怡情养性,大作两败俱伤。
上一篇文章提到,偶尔的“作”是可以增加生活情趣,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的,相信每个人也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可是为什么在亲密关系当中,就容易当局者迷呢?
不断地“作”,是在不断地试探爱的边界。
好不容易有一天,你终于找到一个爱你的人了。你体会到原来被人爱是这种感觉啊,好极了。
可你对爱的边界是模糊的,你担心这份爱是否真实。
你需要对方持续地给你证明他是爱你的,不断地试探爱的边界,不断地想确认你还在安全的爱的包围里面。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种对爱的匮乏,是从小到大家庭环境没有给到充足的爱而造成的。
父母们也没有教过你,也可能他们也不知道爱的边界在哪,所以你也不知道。
弗洛伊德说,“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荣格说,“一个人比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而亲密关系的伴侣,就是疗愈缺失的这一部分的最好的对象。
不断地“作”,也可能是在不断地超越边界。
另外一个极端,是从小活在控制或者溺爱里面。被剥夺了爱的能力。
人生犹如过关斩将,该过的坎没有过,长大后有成年人的体格,却没有成年人的成熟,心理年龄停滞在一个阶段。
有时候也不是不想突破,只是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从小就没有习得适应克服新环境的能力。只好不断地向外界抓,不断地向外面要。
可能几次“作”之后,你大概摸到边界在哪里了,可还是会控制不住一直超越边界,单方面要求伴侣给予满足。直到有一天把伴侣逼到绝路,一拍两散。
女孩,你不是“作”是“缺”。
2.无条件和有界限的分寸
如何修复这种“缺”呢?
什么又是所谓的界限呢?
还是要回归到无条件和有界限的分寸把握之上。
怎么把握?举个例子:
一座桥,无论是人是车,是快是慢,不用收费,都允许通过,这就是无条件。
可桥总有能承载的最大承重,和最大宽度(也就是护栏),超过这个限度,要么桥塌了,要么桥被冲破护栏,这就是有界限。
回到亲密关系里:
你的伴侣就是你人生路上的一座桥,帮助你通往另外一个目的地,可路还是自己走的,桥也不是你的终点。
小时候缺爱(包括有条件的爱)的人,长大后总感觉桥是看不清的,护栏是虚幻的。需要不断地确认桥是否清晰存在,试图摸到桥的护栏,我这样做那样做之后桥是否还安全;
小时候被溺爱被控制的人,反而自己是不稳定的,在桥里面横冲直撞,险象环生。
把握无条件和有界限的分寸,就是时刻感受到桥的存在,同时也知道护栏的限制。这样你才能安全地前进。
在吵得火药味四起的时候,或者吵完之后,最后也能理解对方,跳出表层“作”的框架,看到深层“缺”的呈现。
如果对方总是“作”,不要被表层的东西带跑了,你可能需要反思一下,是否这一部分做的不够了,真诚地柔和地跟对方沟通。
两个人在相处中,逐渐地感受和体会这一部分,彼此成长。
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相信每对亲密关系,都有他们各自的答案。
对此,我听过最浪漫的一个版本是:
--老公,你可不可以每天跟我说一次“我爱你”啊?
老公看着老婆的眼睛,深情地,义正言辞地说:
--我求婚的时候说过一次,如果有一天变了,我会告诉你的。
3.从亲密关系到所有关系
反观其他关系,不也是这样吗?
我们最有活力,最自在的时候,不也是感受到无条件和有界限的分寸在哪里的时候吗?
这个朋友,不用讨好,不用解释,就能出来陪你。这是无条件;
可是,这个朋友,做事情的时候很认真不喜欢打扰。这是有界限。
你可以接受这个,就懂得怎么一起相处才是最愉快自在的。
这个老板,虽说是劳动力和钱的交易关系,但是能接住你的困惑,你的失误,包容你,照顾你。做超出交易关系之外的事情。这是无条件;
但同时,老板对工作有要求,公司里要做到上敬下和。这是有界限。
这样你工作的时候就不会诚惶诚恐,把精力和创造性发挥出来。
亲密关系也好,其他关系也好,我们正是在这种微妙的平衡里面,得到滋养和修复。
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成长,意味着我们彼此的这座“桥”变得更加宽广,一同走得更远。
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