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比如幼年时代有人说“这曲子小孩子学不会”,哟呵,我就觉得能学会,手起了茧子,就学会了;又比如有人说“你这样的当不了班干部”,哟呵,我嘴上应和着心里却不服,一评比,是班长;再比如有人说“你早上不练琴到时比赛就会拉错”,哟呵,我就喜欢平常发狠临场浪了。
结果,出了错。
哈哈,太刻意关注不出错,音准感情啥的一塌糊涂。太刻意专注,视野就狭窄了。
原来已经到了不用通过证明别人是错的,来证明自己是对的的年纪了。
记忆是残酷的,现实亦如是。
我发现写作为生的人很需要规律的生活,到那个时间就写作,很容易进入状态。就跟每天固定时间练琴或者练习运动项目,啊,其实无论练习什么,在初始阶段都是这个样子。只是艺术相关,前期回报率太低,默默无闻的时候不容易被人看到,才造成了看脸吃饭一举成名的假象。
为什么说童子功厉害呢。当然从塑造肌肉的形状和记忆这一条是有相当的影响力,不过同样,练习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成年之后就很难像童年时期,能找到那么大把大把的时间,只是因为喜欢或者被迫去练习、去磨砺一个技能,而不必担心饿死、嫁不出去、没生孩子等等事情。
单纯的时候,效率往往是最高的。孩子和艺术家,或者说哲学家(我觉得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是最单纯的。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小和尚像方丈求教——什么是禅。方丈回答:“吃饭的时候只想吃饭,谁见的时候,只想睡觉,就是禅。”以前也许不至于觉得这是一句废话,但直到如今才深刻体会到它的部分意义。我身边已经有这样的人,做着类似于‘嘴吻着这个唇,心里却想着其他人’这种事了。我惊讶了。
这个时候,我突然会觉得这个世界很陌生,陌生的就好像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一样。确实,我从来没有见过他的真实摸样,也不可能见了。每秒钟都会有百万计的信息进入到脑子里,而意识只能呈现15到20个。我们眼中的那个世界,是不到百万分之一的世界。但是人脑它具有完形倾向,缺的地方他就喜欢自己补上。所以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一个自己构筑的世界里。所以有的人,强迫只能吃苹果的人接受他一整车香蕉,还责备对方为何不感恩。毕竟在看清自己之前,世界万物都是自己的镜子,他们存在着,就是为了让自己看清自己。
这样看来,觉得自己最重要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对,它只是世界上成千上万与众不同的三观中不起眼的一小个罢了。
我现在呢,就突然明白,立即无忧无虑的生活,想做什么做什么,想怎么做怎么做,那是就算是富二代中也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生活状态。这是现实,达不到,不丢人也不是谁的错,如果想要,自己去争取就是了。我总还是个俗人,所以努力这个事,向来不丢人。累死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也胜过就地埋在畏缩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