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魅023《许行》1

我们今天要学的是新的课文,课文叫《许行》,《许行》这是也是孟子里面的一章,他选自《孟子的滕文公上》。上一次我们学的《寡人之于国也》,是梁惠王上,这一篇文章,它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学生陈相,它围绕着国君应当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而展开的一场争论。

事实上它的性质,就是儒家的学派跟农家的学派的一场辩论。农家是主张国君都要亲自去种田的这样的一种主张。

这篇文章跟上一篇文章就不一样了,这篇文章比较长,同时这篇文章它的特点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就是气势磅礴,明畅犀利,富有非常强的说服力。这是体现了孟子著作的善变的这样的一种特色,这个特色呢,我想我们学完了这篇文章就会有所感受,

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文章,先看第一段.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看这一段,第一句话,“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为”是一个动词。我们曾经讲过,“为”是古汉语里面具体意义非常灵活的一个动词,他是要由他后面的宾语,来决定它到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意思。“为”后面是神农之言。

“神农”这是我们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三皇”。在历史上有两种主要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就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第二种说法认为是伏羲氏、神农氏,再加上女娲,不管哪个哪种说法,里面都有神农氏。

神农氏,也有人说就是指的炎帝,咱不是有黄帝炎帝,就是指的炎帝,这个就不管了。反正他的主张是什么?

主张是跟老百姓,国君跟老百姓都一样,都要种田。种出粮食来自己吃,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国君亲自耕种,就用这个办法来鼓励老百姓也去种田,来发展农业生产,这样一种主张的这样的一个学派。

“神农之言”,这个“言”是学说主张的意思。为神农之言,神农之言这个学说主张这个“为”是什么意思呢?研究这种主张的,治理就是研究学习、讲述传播这样的含义。笼统的说我们就说它是研究,研究神龙氏学说的人,“有”是一个动词,它是一个表示呈现的动词。有这样有什么,通常“有”都是表示的,在全体当中有一部分,比如说,“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就是齐人是一个全体的,“一妻一妾”,有一个妻子一个妾在家住着的,“有”就是整个中间的一部分。

在这也是,实际上他前面没说整个的整体,在全体人当中有这么一个人。所以,就表示呈现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这个“者”跟“为神农之言”组成一个“者”字词组,指代的是谁?指代的就是许行。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一个研究神龙氏学说的人叫许行的,“者”字词组是同样一个同位,是同样的一个东西。一个指代的对象。

“自楚之滕”,从楚国来到滕国,“之”是个动词,“之”当动词讲是前往的意思,到什么地方去的,我们在讲学习虚词的时候再讲“之”的时候。我们曾经介绍过,当一个“之”,它的后边是一个方位处所词表地点的,前面也是方位词,动词的时候,它可能是个连词,而如果在前面的方位处所之前还有一个介词,这个“之”很可能是动词。就从哪里到哪里,就是从楚国来到滕国。

滕国是今天在山东的滕县附近西南一带,“踵门而告文公曰”,“踵”是脚后跟,本义是脚后跟。把脚后跟这个名词,活用成动词,就是用脚走。这样的意思,也就是主动登门,用脚走到他的门上,就是主动登门来。来跟文公说,告诉文公,“而”连接的是两个动作。

滕文公,这是当时比较有作为的小国的国君,滕国是个小国,文呢是他的谥号。文是一个好的谥号,什么文、武、昭等等,这都是好的谥号,灵、厉、阳,这都是不好的谥号。按照谥法上面说,就是能够爱护老百姓的非常忠义的这些国君,这些谥号给他叫文。

滕文公就说了,他说,“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chan)而为氓。”

远方的人就是指他自己。听说您,实行仁政,我愿意接受您的一块住宅地。“廛”,《说文解字》说,“廛”是二亩半,一家之饥。“廛”这个字,你看从字形,他表示房屋的。从这个“里”,这是表示居住地的,现在很多地名有,平安里,北京有平安里,上海有静安里,里就是表示居住地,从这个“八”,实际上应该念别,就是分别,相对相别的分开。底下是从土。所以,它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在居民地当中,分出一块土地来盖房子。

所以,这就是一个住宅地的意思。愿意接受您给我的一个住宅地,“受”这个字,咱们从字形上看,上下分别是两只手,中间是一个两手之间交接的物品,这个盘子,这就是从上面这只手就是交出去,从底上手就接受。所以,“授受”这两个意思,在古代是同样的这样一个形体。

“氓”,就是民。就是住的老百姓。但是,“氓”跟“民”有区别。“民”是当地的老百姓,“氓”是从外地迁过来的老百姓。所以,“氓”就不是本地人,我愿意成为您手下的一个外来迁来的人,这样的一个人,滕文公就给了他一个住处。“处”的住所,与之处,“与”是给予,“之处”是双宾语,与之处就是给他住的地方。

“其徒数十人”,“其”指代的是许行,许行的学生有几十个人,“皆衣褐”,都穿着粗毛粗麻的衣服。“褐”是粗毛粗麻编织的衣服。你说纯毛的多好,不是,那个时候那个毛用手搓的比较粗的线织起来的,编起来衣服跟麻袋一样,透风不能动,不是好衣服。

所以,这个“褐”后来是专门用来指老百姓的衣服。如果一个人做了官,叫什么,叫世褐,就是不再穿“褐”的衣服了,褐夫就是平民的意思,都穿着这样的粗衣服,“捆屦(ju)织席以为食”,靠作鞋子,打鞋子,“捆屦”,捆是编织。捆其实就是敲打鞋子,现代汉语他叫打草鞋,这着草鞋是打出来的,为什么?

这个鞋子古人编这个鞋子编得很毛草,会磨脚的,穿之前要把它敲平了,敲软了。所以,它有敲击的意思。来织席子,“以为食”,用这个来供应自己的饮食,就是维持自己的生活。

这是许行这个人,到了彭国之后的这样的一个状况。下面提到另外一个人陈良,陈良这个人是楚国的人,在后面我们的教材112页上面也专门有解释,有讲这后面我们会学到。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陈良他的学生陈相,跟他的弟弟“辛”,就是陈辛了。“负耒耜(leishi)”,负是扛着。我们上一个《寡人之于国也》里面,“负戴于道路”,背着这个耒耜,从宋国来到滕国,“耒耜”是农具。就是耕田的,相当于今天的犁,分开来说,耒是他那上面的弯的木杈,耜是它的底下的破土的头。

扛着个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这一趟他扛着农具就知道,他很注重农家的学说,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听说国君您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也就是圣人了。“是”在这指的就是滕文公。如果我们翻译成您第二人称代词,问题也不大,就是说您也就是圣人了。其实就是说,这也就是圣人了,这种作法,您这么实行圣人的到这种政治,您实际上也就是圣人了。我们希望作为圣人手下的外地迁来的居民。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陈相,见到了许行,非常高兴,“尽弃其学而学焉”,这个“尽”是完全。但是,要注意的“尽”,他不是说前面那个主语,而是指代他后面的宾语,就是把他所学的东西全部放弃了。而不是说这一批来的所有的人,都放弃了,不是,他讲的不是主语,后面的宾语,“尽弃其学”,把他自己所学的那些东西完全放弃。来“学焉”,向许行学习,“焉”是于是,向许行学习,“其学”的“学”是个名词,他学习到的东西,“学焉”的“学”是个动词,向他学习。

这两个“学”,意思是有区别的,大家注意。好,我们来看下面第二段。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陈相,这就是陈良的学生,他现在又变成了许行的学生了,向许行学习了,他看到了,来见到孟子,向他转述许行的话,“道”在这传达的意思,传达转述举行的话说,彭国的国君那确实是一个贤惠的贤能的国君了。

“则诚贤君也”,那就真是一个贤惠的国君。“虽然,未闻道也”,虽然,这个就是今天的自然。“虽”,相当于今天的虽然,然相当于这样。虽然这样,其实这里面还有个让步的意思,即使这样。所以,“虽”有的时候相当于“虽然”,相当于“即使这样”,“未闻道”的“道”。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指的是最完美的道理道术。

其实在这儿它指的就是神农氏的学说。即使他这么做了,他还是没有学到神农氏的真正的这种学说,为什么呢?

他说,“贤者与民并耕而食”,这个贤者,指的是神农氏的学说里面的那种贤能的人,跟老百姓一起“并耕”,并,从字形上看,是两个人并排站着。所以,是一起,一起耕种而享用粮食,“饔飧(yong sun)而治”,“饔”,《说文解字》上说,熟食也。作熟的饭。“飧”,《说文解字》说是补也。“飧”就是晚饭,就是下午3点到5点钟吃的这碗饭。

古人一天吃两顿饭,一个早饭,一个晚饭。

《说文解字》的解释,在“饔”底下说是熟食。在“飧”底下说是晚饭。这种解释一个互相补充说明的一种解释。说文的解释它有的时候解释是一种互文的手法,在“饔”底下说是熟食,“飧”底下它就不说熟食了,“飧”自然是熟的。古人一天就吃两顿饭。所以,饔飧就是早饭晚饭。

“飧”要从语言上说,实际上它就是酸味。古人他做饭呢,一天吃两顿饭,但是,他做的只做早上这一顿,晚饭通常都是把早上吃剩下来的饭,再用水泡一泡再吃。这种饭,有的时候难免就会有一点酸味。所以,晚饭的特征,有的时候是会酸的。所以,“飧”的来源就是酸。

在这还要请大家注意的,就是饔和飧本来是早饭晚饭,在“饔飧而治”这个句子里面,饔和飧都是活用成动词了。那就是做早饭,做晚饭,不是早饭和晚饭本身。要注意,这是一个词类活用,名词活用成动词。也就是说贤能的人,国君应该怎么样?

跟老百姓一起耕田,亲自自己做早饭做晚饭,同时来治理国家。“治”指的是治理国家,就一边做饭一边办公事,这个意思。“今也,滕有仓廪府库”,“仓”本来是专门收藏谷子的,“廪”是收藏米的。“府”是收藏财货的,“库”是收藏兵器的。

但是,在这“仓廪府库”,就是泛指一切的仓库,储藏粮食财物等等的东西。我们在《段太尉逸事状》里面曾经有一个句子叫做,“椎釜鬲瓮盎”。

也就是指的各种器皿。所以,这个地方仓廪府库,也都是泛指仓库而已,不用过多的去细究它。关键是什么呢,滕国有了这些仓库就证明了,证明他把老百姓的这些粮食收到自己这儿来了,也就是说彭国的国君没有自己种粮食自己吃。这是什么?

他的辩解就是,“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这就是,注意这个“是”,我们在讲这个代词“是”的时候,给大家提醒过,代词这个“是”在先秦的这些著作里面,它都是作代词作主语的。如果让大家分析这个“是”,我相信大家都不会分析错。

但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像这一句,没有把它翻译成“这”就是,“这”你要没有翻译出来,实际上就表明,你并没有真正的注意到。这个“是”在这个地方作主语的用法。因为它在这个位置上很像后代的表示判断的系动词,这个是不是的“是”,他不是这个,他是一个代词作主语,这就是损害老百姓来养活自己。这么做,为什么,你仓廪府库,你收了好多粮食?

“厉”本来是磨刀石的意思。磨刀石,后来也写作“砺”,能够让刀锋利,也能够让刀磨损。它就是把它磨损了,它锋利了,把它厚的磨薄了,引申为损害使人受困苦。“厉”呢,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认为他就是个病字头的“疬”的假借,也就是一种很重的病。其实类似于今天麻风这样的重的病,也就是用这个再引申表示损害老百姓,总之“厉”在这里是损害的意思。损害老百姓,来养活自己,哪里称得上是贤人呢?“恶得贤”,“恶”是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能够称得上是贤呢?

这一段话,就是他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对儒家学说的一个否定。如今滕国有仓廪府库,这是损害老百姓来奉养自己,哪里称得上是贤呢,这是一个挑战,这是陈相主动的发起进攻挑战,我一定要让按农家的神农氏的学说,要去自己种田。

好,下面是孟子的回答。孟子曰,按108页这一段。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後衣乎?”曰:“否,许子衣(yi第四声,动词)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於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我们先看这一小段,这一小段孟子和陈相的一个对话的记载。

我们前面讲过《孟子》,它是对于孟子和当时的人的对话的一个记载,他就问了“许子”,这个子是对于男性的一个尊称,许先生,指的是许行,许先生,他一定是自己种了粮食,然后再吃,粟是谷子,在这泛指粮食。前面不是说要并耕而食嘛,他肯定是自己种的,你们那个老师肯定是主张农家学派肯定他自己种粮食,再吃。

曰:“然。”,是的,回答说。“曰”前面省略了一个主语。大家注意,这一段话我们在前面讲句子的时候,讲句子的省略的时候,在《通论》里面举过这个例子,前面省略了一个主语,这就是陈相,陈相回答说,是这样。

“许子必织布而後衣乎?”,才穿衣服吗?这个地方的主语和谓语都省略了。这是主语是孟子,谓语也是曰。他说,许先生一定是自己织布,然后再穿衣服吧,曰:否,不是。这陈相的话,不是。“许子衣褐”,许子穿褐,穿褐这个就否定了两个。

第一个,它是不穿布的衣服,而穿褐这种粗毛的衣服。第二,他不是织布,而是手编。所以,否,否定了两个,说他衣褐,他就否定了两条了,第一条他根本就不穿布衣服,第二条他穿的“褐”是用手来编的。所以,他不用织布,他也怕掉进你的圈套,你不说要织布再穿衣,你这个衣服,是不是都是你自己织的?他说不是,我们不织布,但是,我又不穿。

“许子冠乎?”,这个地方,又省略了主语和谓语,这是孟子接着又问,许先生,头上带冠吗?冠类似于帽子这样的东西。曰冠,省略了主语陈相。陈相回答说,戴这个帽子,曰:“奚冠?”他戴什么呢?“奚”,疑问代词,“冠”是一个动词,曰:“奚冠?”曰:“冠素。”,“冠”这些都是动词戴,这个冠本来就是动词,不是名词活用,本来就带往头上戴冠,这样一个东西。戴什么样的冠?

曰:“冠素。”陈相回答,这个主语就是省略了,“素”本来是指生丝,在这儿是指用生丝作成的头上的冠,帽子的东西。也就是没有染色的本色的。所以,叫做“素”。

曰:“自织之与?”,是自己织的吗,这是孟子的。省略了主语,孟子就问,这是自己织的吧?曰:“否,以粟易之。”,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易”,是交换,用粮食交换。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再问,孟子就问他,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这个帽子呢?“奚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为了什么,为什么原因?他不自己织呢。

曰:“害於耕。”,回答说,对于耕种有妨害。就是说,如果自己织帽子,就没有时间来耕田种地了。因此,不能够既织帽子又耕田。

接下来又问,曰:“许子以釜甑(zeng)爨,以铁耕乎?”许先生,他是用斧和甑来做饭。用铁器来耕田的吗?“釜、甑”这都是这个做饭的用具,“釜”大概跟今天的锅差不多。“甑”是一种蒸东西,用的东西这种炊具。

“爨(cuan)”这个字。从字形上看,它是一个合体的会意字,最底下是火。咱们看到古文字的字形,最底下是火,两边是两只手,这两个手上面举的是两个木,表是木材,表示柴火。给它烧的。

最上面这个这样的一个块,表示是灶,灶在上面中间这一块表示这个锅,然后锅的这两边表示手。所以,底下这两只手,是在用这个材做这个饭。

上面的这两只手,是人扶了这个锅来作饭。所以,整个的字形就是烧火做饭的一个意思。在这就是做饭。他是用釜和甑这个东西来作饭吗?“铁”是农具的意思。用铁器,战国的时候已经有了铁器农具了,要注意这个地方用铁,而不说是“耒耜”,犁铧这样的农具。为什么呢?

是因为底下要说陶冶,冶是冶炼,要跟它呼应。所以,这个地方用了铁,表示它的质地。

曰:“然。”,陈相说,是这样。是用釜甑做饭,用铁器耕田。

“自为之与?”,是自己做的吗?曰:“否,以粟易之。”,说不是的,是用粮食来换的。

我们看到这一段里面,主要我们要注意的,是它的主语谓语的省略,我们要能够准确地补出主语和谓语。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的是,这种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实际上他有的省,有的不省,是表示了两个人对话之间的语气的快慢、缓急。通常连主语在谓语都省略了的,是孟子。

陈相回答的曰,都不成立。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孟子是发问者是主动的。陈相早就知道孟子,是善于善变的。所以,防着他,都要细心的想才能回答。孟子是设下了这样的一个连珠炮般的问题,不断的问,是要把对方引到自己设下的论战的形势当中去。每个去前面一般都有个曰,到了你看,最后“自为之与?”。前面主语谓语都省略,这都是表示语气加快了。

紧张了,说话节奏加快了,马上下面就开始反击了,他不容对方就思考的,其实刚一说完,马上接着就问,这种对话,就跟我们前面说的论语的对话不一样了,不再是坐而论道了,而是针锋相对,声色俱厉、咄咄逼人。

这是我们注意的第二个。第三,这个里面都是孟子在提问题,孟子在提问题的时候,他都用了一些语气词,有的时候用“乎”,有的时候用“与”,这要注意。“乎”和“与”都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用的问句,但是,“乎”和“与”它的用法有区别。

“乎”表示纯粹的疑问。有的时候,它也可以跟句首的“岂”,“岂什么乎”,配合起来表示反问。或者跟“无乃什么乎”,我们在习惯句式里面给大家讲过,这是表示委婉的语气,或者表示感叹,这是“乎”,表示疑问的时候,它是表示纯粹的发问。而“与”不一样。“与”跟“乎”的区别是,一般与不表示纯粹的疑问。它通常表示什么呢?

通常是表示,说话的人猜想大约是一个什么情况,来要求被问的人加以证实。通常是这样一种用法。当然它也可以表示反问,跟“哉”配合,这个再说,主要的一个用法是这样。用“与”的时候说话的人是希望你,作出一个肯定的回答。

所以,它这儿说的是,“自为之与?”,就是说我前面问一个你就否一个,问一个否一个。问你是不是织布穿衣服,你说不是,问你是不是自己织的帽子,你说不是,现在说用釜甑作饭,用铁器来增耕田,这是你们最重要的工作了。这总是自己做的了吧。

所以,这个“与”是要希望对方做出肯定的回答。当然,他内心知道这是否定的,他有意的用这样一个语气词。所以,我们要注意语气词,在表达意义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提醒大家。

好,这个是通过一连串的问题,来使对方逐渐的走到自己论点的对立面去。

下面是对他的一个正面的反击。

他说,看下一段.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这是一个开始反击了,他说,用粮食来换这些器械,你不是你看,这个帽子是用粮食换的?炊具耕田的东西都是用粮食换的。你们换这些东西,你就不是在损害那些陶匠冶匠吗,“厉陶冶”,这个陶冶是陶匠冶匠的意思。陶匠冶匠也用他们生产出来的器械,来换别人的粮食,为什么就是在损害农夫了呢,“岂为厉农夫哉!”,难道他们就是损害农夫了吗。

因为前面他是讲的有“仓廪府库”,就不是圣人,是损害老百姓,他就说,你拿自己的产品去换粮食,怎么能够说是伤害老百姓,这是第一条。

第二,为什么许先生,他为什么不自己作陶器铁器呢,“为陶冶”,陶冶是制陶冶铁,是个动词了。为什么他不全部都把自己的所用的东西,都在自己的家里边生产出来?

按照传统的说法,就是只是仅仅只是在自己的宫地生产,所有需要的东西,都在自己的宫地生产。“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为什么,“纷纷然”,忙乱的跟各种各样的人来进行交易呢,“百工”各种各样的工具,拿到了这个换那个,“何许子之不惮烦”,为什么许先生这么不怕麻烦呢?

“惮”,这是一个本来是害怕,但是,这个害怕,指的是由于厌恶,由于忌讳某件事情,而表示的而产生的担心害怕的意思,就是不害怕,这个厌恶。怎么这么不怕麻烦。“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宫”就是自己的家。

许行又不是君主,所以,“宫”在这个时代指的就是家就是房屋,实际上指的就是房屋,这是专门指帝王的房屋,秦代以后的事情。

这是进行反击了,像这是举例子。说用粮食和器械之间的交换是一个正常现象,底下就要开始说治理国家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