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小雪
孙老师说,我笔下写了很多人,但是从未有人写过我……这句话叫我感到有些压力,并且惴惴不安,毕竟我笔力有限,生怕张驰无度,把我内心那份钦佩和敬仰之情亵渎了。
他的《草木有情》一书,我读完了,从收到书到读完用了五天,这个其实我自己不知道,后来他告诉我的,可见他是一个非常细心之人。其实中间有些琐事,我没有一直读下去,空闲之后,我用了一天时间一气呵成,全部读完。
合上书,感触很深,许多文章都记得,虽然没有深读,但是却记忆很深,因为文章所写的都是一些我能触摸到的事情,从官场到民间,从国外奇闻异事到生活的家长里短,友情、爱情、亲情,可谓包罗万象,尽显出一个日常鲜明的状态。
之所以说是日常,是因为这些事不仅是身边事,真实事,甚至能看到一个画面感很强的影像,把自己能够带入到那个场景,演绎身临其境的感觉。
内容虽然普罗大众,但是观点和视角独特。特别是他在《写作是为了什么》一文里提出的观点:没有思想的文字就好比是一个空盒子,没有什么价值而言……又如:我们要对写的东西有足够彻底的了解,要注入充分的关切和爱意,要表达出真实的不一样的想法,并不是题目越大就越能写出重大或深刻的意义来,而细小的事情不能反应历史真实和深度,一般人见识的多是一般的事件,而一般性的事件也可以蕴含着时代的印痕和规律……说的道理很正确,不浅显又特别好理解。
文学作品的意义是什么?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以我的知识水平,也并不能讲述全面清楚,但是我的理解就是,能够把人性的真善美刻画出来,也要把人性丑陋描写出来,一部好的作品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是注入个人感情色彩又能够体现一些宏观价值的,就是文章能够表达什么,够不够深刻,耐读。
孙老师的文章有一种接地气的真实,这种真实也是文学的驾驭能力,一个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事情,在他眼里也能折射出不同凡响的意义。
许多文章都很触动我,能够引起共鸣,虽然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环境不同,但是却能体会到那些深沉的疼痛,这也许就是文字本身的力量,能刻画出不一样的生活年代,却能够把一些沉痛的东西链接。
其实我觉得自己太虚伪,就是因为在文字里尽炫美好,从来没有把一些沉重的,揭露本性的东西描绘出来,更不愿意赤裸裸的掲自己的伤疤,因为伪装,所以不愿意把丑陋的本质呈现,缺少了一些真。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里面也揭露了一些现在的社会现象,文章内容很棒,立意很新颖独特,但是却很少人阅读,为什么,因为这样的文可能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还有就是有人认同又怎么样,但却不够励志,不够鸡汤,甚至不够有噱头,不够引人注目,即使作者是个很有文学素养的人,文字功底也很牛逼,但是他却没有那么多光环。
说到底,文学也在社会洪流之下变化着,而现在的新媒体时代,更是繁花似锦,一片繁荣,“真正的纯文学不再是香饽饽”,这句话,我在很多人的文末评论过,也有很多人赞同,他们为什么赞同,可能觉得我说出了一些实质的东西,虽然我不是文学届赫赫有名的权威,也不是什么文学大咖,但是我可能说出一些人真实的想法。
可能时代造就了我们的焦虑,生活不允许我们慢下来,所以有了这些“快餐”,很好,即食即用,食过之后了无余味,只满足简单的吃饱,只满足余色香味俱全,却对“营养”的要求大大降低,因为关注点都在那个隐性的藏宝图上面,找到它就意味着成功,而文学本身的意义低于文学成功。
所以在写作者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而文学也像蝴蝶一样真在悄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