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这书,讲的是如何与人交流的基础。交流这事,不是你说,就是我说,你来我往,你说我听,或是,我说你听,中间根据不同的对话内容,时不时的加上一些,对对对,我也是。要不就是:然后呢?真的?哎呦......等等可以烘托气氛的“捧哏专用词”。反正是不能把天给聊死,更不能是聊着聊着就掐起来了,那可不行。
社交交往是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与陌生人聊天沟通,则是拓宽自己人脉社交圈、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途径与方式。与陌生人的交谈可能令一些人感到紧张,也不知从何谈起。但,起码,咱这几天也看了一下能然自己正常开口的方法,和开始掌握一些“人类”的沟通技巧,也可以开始试着沿着那些思路,去寻找一些有意思的话题,来引爆那些个冷场。
咱,就先当成是敢说了,可以张嘴了,能开聊了,可以破冰了。但这也只是社交环境中的一种场景。你,在巴拉巴拉的滔滔不绝的聊着,对方在瞪大了眼睛认真的听着,不时的加上那些“捧哏专用词”,你觉得,咱这种沟通是有效的吗?
有效的沟通,不是应该是你来我往,相互交流的吗?
那就是,后面有一个社交的交流体系了,咱也要引导对方从被动到主动。首先,就是在沟通的开始,你并不知道对方是否是一个健谈的社交达人,如果是,那你就幸运了。如果不是呢,该怎么办呢?那关键的一点就是:别在文盲面前卖弄你的才华。不要只顾着自己的侃侃而谈,也要注意对方对你的态度,是真心在和你互动?还是在应付面前的尴尬?是迫不得已的支支吾吾?还是和你一样,也在寻求自己的突破点?
所以,给自己的沟通降降速,或是暂停下来,聆听一下对方的思想与观点。聆听呢,在很多的沟通技巧中都有提及,而且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在社交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社交互动至关重要。还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感受和需求。有助于建立共鸣和同理心,拉近你与对方的距离。而且,当你认真倾听他人时,他们才更有可能相信你,因为,聆听,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和受到重视。
看到这里时,我是可以理解这方面的理论的,就好像看那本著名的《非暴力沟通》中,关于“聆听”这一部分的内容,我都能理解,也曾经,或是,也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但实际的情况,其实并非是按照书中那些美好的“结局”一样。就是,我可以认真的去聆听对方的声音,但对方并不能如我一般的也做到“对我的尊重”,对方都只是在主观的讲述自己的问题,需求,也非常希望得到你的聆听,认同,理解。但,绝不会听你在讲什么。对方都只关心自己的话是否被听到,仅此而已。
何解呢?
或许,在这方面,我是存在着一种现实的“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的。但从中,我倒是认为,此种方式的有效性,应该是取决于沟通的双方,或是,至少是双方,都能基于同一认知的水平下,才能保持此类沟通的有效性吧。
就好像是经济学一般,在实际的经济学中,是找不到合理的答案与标准的,因为存在在人类社会中的经济学,都是因为“人”的因素,而“人”,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变量,所以,经济学要想能够在某些领域中寻求“正解”的话,就必须给自己先设定一个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当吧这个变量约束成定量之后,后面的答案就都顺理成章的浮出水面了。但,人是理性的吗?那经济学的答案是什么呢?
反之,聆听是促成沟通的关键,是否也要先设定一个假设呢?假设沟通的双方都有被聆听的意愿,才能达成有效的沟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