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要到上学或者是上班的日子。
说实话,越到开学我越焦虑。小时候总觉得等到大学,就不怕开学了吧。毕竟大学多自由啊。
可是,如今才发现不是这样的。我现在最怕的就是开学,大学的开学。
那代表着是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不能窝在暖暖的床上,抱着从小伴着我的娃娃。要在食堂吃着,事先做好的饭菜。尝不到家乡特有的小吃,也品不到家常的小菜。
最关键的是,会有很多的顾忌,过得小心翼翼。
会很害怕生病,要拖着疲惫的身子,去医院静静的等着挂号,离家乡千里万里,是不忍跟父母说身体欠佳的。
很小的时候便听过一句话,报喜不报忧。那时很小,小到对这句话嗤之以鼻。逐渐长大,会明白很多的无可奈何。
每次父母来电话时,我都会跟他们说一切都好。吃好、穿好、喝好、睡好。
成都离家乡的距离很远,飞机要三个小时零五分,动车要十五个小时零七分。
可是,只要抱怨一句,不过零点零一秒,焦虑就可以跨越万水千山,给亲人的心间,狠狠撂下一针。
我有时候经常会想,倘若可以改变,我还会选择这么远的学校吗?
说来也真是可笑,在高中时,我也问过自己类似的问题。我记得那个问题是,倘若再来一次,会不会报这所学校?
我高中就读的学校,是我所能报考范围内,最好的学校。
有多好呢?
我记得高一的班主任在让我们写自我简介的时候说,“有担任过学生会要职写下来,班长副班长班干部什么的,就别写了,太多了。”
总之,便是清一色的尖子高材。我是靠着胆子大,碰着运气才被录取。胆子大,是因为我们初中没人敢报;运气好,是因为我的成绩正好踩线。
自然,开学的第一场考试。别人与我的差距就出来了。我是知道的,从小做完作业就去浪的我,和小学初中就开始上三个小时晚自习的他们,比不了。
但我那时候心态很好。自诩脑子还算灵光,只要多努力些,大抵还是赶得上的吧。
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很遗憾,我最终还是没能坚持。
我那个时候才发现,最令人绝望的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却得不到好的结果。
我在努力,做了很多题型,刷了很多卷子,成绩却没有丝毫起色,甚至于偶尔还会出现小滑坡。
人真的很脆弱。挫折和打击会成就少数人,更会淘汰多数人。
我开始焦虑、暴躁、否定自己。心态彻底崩坏后,开始自暴自弃。高三后期稍微调整过来后,才能静下心来学习。
在很多被焦虑缠绕得窒息的备考夜晚,我经常问自己,会不会报这所学校?
选一所稍次的学校,继续当个成绩上游的好学生,不会有焦虑,也不会心态失衡,更不会否定自己。
不过,最终,我还是摇头了。如果能够改变,我还是会选择这所学校。
学校也是一个平台,一个好的平台能提供更多的资源,以及一个更高的视野,随之带来的更全面的见解。
倘若没有高中的那段经历,我可能依旧自大盲目,自我感觉良好,有着相当大程度的优越感。也正是那段经历,在青春期最狂傲的时候,死死的压制着我。
现在也是一样的,倘若重来,会不会报考一所这么远的大学?
大学除了身处异地,独自一人的孤独,也有要独当一面的压力。
大学很好印证了一句话。三观不同,真的做不了朋友。
舍友、同学都是随机分配的。能遇到知心的朋友,那是幸运;遇不到,才是常态。但我暂时还没有这种幸运。
大学的我很孤独。不喜欢宿舍的喧闹,她们所谈及的八卦,我都不敢兴趣。聊天往往很累,不是我让她们尴尬,就是她们让我尴尬。
索性,自己一人去图书馆待着,这个时候最自在。
所以,我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图书馆。看书,写文变成了乐趣。累了,想放松的时候,会回宿舍。点外卖,成都的冒菜很好吃,每次我都插上耳机边吃边看剧。
人独处的时候会变得喜欢思考。思考是一个逐渐了解自己的过程。因为独处,让我规划好了自己的未来,弄清自己的性格喜好,明白当下最该注重的是什么。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因为,时间太漫长了,成都太遥远了,远到无处可退。若是不去面对,不去改变,那只能废掉。
倘若没有那么遥远,我大抵是会时常逃回家,寻找一丝僻静。
所以我不后悔。
说句实话,我非常喜欢大学自己的状态。有目标、有冲劲、还有大把的时间。但同样的,我要割舍很多东西,要独自面对很多境况。
最重要的是,一开学,对家庭的眷念会加深,对情感共鸣的渴望会加强。但是,我想,它会变相的加快我的脚步,让自己变得强大些。可以不顾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奔回家;也可以满足自己的渴望。
阻碍是最好的动力。
所以,都加油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