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期末考试一天天临近,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卯足了劲盯着孩子们的学习。可怜的孩子们,几乎天天手不释卷,笔耕不辍。
每学期都是这样,周而复始。不要成绩时,看着孩子们个个活泼可爱,可一张试卷发下来,立马分出优劣高低。成绩看似偶然,其实早已注定。平时的习惯和态度,直接影响着考试的成绩,而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越往上走越明显。往往有的家长说自家孩子平时啥都会,一到考试就“粗心”落分——作为老师,只能随声附和几句,或者一笑置之。
有部分家长,平时不怎么管孩子,书面作业爱管不管,课外阅读更是只字不提,临到考试才开始各种加压责罚。殊不知学习如同吃饭,平时没积累营养,全凭临阵磨枪来“加餐”,怎能一口吃出个胖子?尤其是语文,全靠平时的阅读和知识积累,别说用一周两周恶补,就是补一个月也不见得有什么功效。
关于学习,真的偷不得半点虚假和懒惰。天资再聪明的孩子,没有后天的勤奋也难以成才;相反一些资质平平的孩子,长期勤奋努力,自然能够取得优异成绩。而要让孩子持续不断地坚持勤奋学习,则需要父母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这个过程需要长期坚持,决不能一蹴而就。如果单单为了考试才去努力恶补一下,把学习过于功利化,往往事与愿违。
以前进入复习,我也曾天天在课堂上听写生字词,然后批改,让学生补错。后来发现有些孩子即使刚刚补过这个字,马上又会重新出错。结果这部分孩子作业越积越多,多得不堪重负,干脆放任不写,课堂学习效率越来越低。而部分好学生,学习可以说是“一遍过”,没有或很少出错,回回都能拿高分,复习阶段,简直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那么,我们干脆不复习可好?这是万万不能的!我们至少得让家长知道,这些知识点老师真的真的讲过了,甚至“原题”有时也曾练过。因为有太多的孩子,平时基础不扎实,却习惯于推卸责任,凡是答不上来的题目,都推说“我们老师没讲过”!于是,我们要挖空心思猜题出题、反复练习。于是乎,所有孩子都逃不出“题海战术”的厄运。
当然,会帮助孩子复习的智慧型家长,通过一两次测试,就会看出孩子学习的薄弱环节是什么,对症下药加强练习,复习真的“卓有成效”。作为老师,我们看到的是班级整体存在的问题,然后补一补遗漏的知识点,再出一些对应的题目巩固练习,这种大众化的复习模式对于中等学生最有效。至于一张试卷全面开花的孩子,皆因平时的负积累太多,此时老师也“爱莫能助”了。而这几个孩子,同样的错误接二连三地出现,往往刚补完错字错题,马上又在原地出错,即使一套题第二遍来做,照样在原地踏步。可悲的是,家长认识不到问题所在,还一味地认为孩子仅仅是“粗心大意”。表面看是孩子“没记性”,实际上是孩子们知识掌握不牢,长期习惯使然。
说实话,看到复习阶段的孩子们,老师真的很心疼,只能在个人的权力范围内,让你们少写一点儿,多思考一会儿。但放任不写决计不敢——毕竟,临阵磨枪还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