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供职于一家小广告公司,进入公司第一个认识的人就是坐在我旁边的Y小姐,对于她给予的帮助和指导,我一直心怀感激,所以跟她也比较亲近。
后来熟悉到会偶尔探讨人生,聊聊彼此生活的地步。也就是熟了之后,我发现Y小姐经常疑心同事给她设圈套,领导把难搞的客户丢给她,绩效不对,行政整人等等……总之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全被她碰上了。
那段时间我右耳都是麻木的,听了太多诸如此类的抱怨,以至于整个人都带着负能量,还会把负面情绪带回家,跟室友抱怨Y小姐种种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实上我也意识到室友对此应该跟我的心境一样,她只是看在我的面子上,听我一遍遍的唠叨抱怨。即使如此我仍旧不受控制。
我曾经跟Y小姐说,也许所有在她看来是别人有意为之的事情或许根本就是巧合,我试图让她改变看法,但收效甚微,后来我也不再多嘴了。
而后Y小姐跳槽到另一家广告公司,和我的闺蜜兼大学同学小H成了同事。两个人相处的如何,我并不太清楚,但因为Y小姐要求小H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很可能让小H被公司抓住小辫子而给她带来麻烦,小H拒绝之后,Y小姐又来跟我说小H的种种错处。
可能她并不知道我和小H的关系很好,一直以为我们是普通同学关系。但因为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我和Y小姐的关系走到头了。
通过这件事,可以总结出一句话,你的心是什么样,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
看吴淡如的《往阳光多处走》,让我想起了当初的自己和Y小姐。事情已经过去很久,没有必要再揪住不放。本来只是想借这个例子引入正题,但是一不小心就占了这么大篇幅。
吴淡如的书,习惯性地用一个有趣的心理测试引入,书上大多测试题我都忘了,但是有一道题我记得很清楚,让我选择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我选了书香世家。答案是我遗憾自己文化水平低。
看到这个答案我首先是不承认,仔细回味,其实我潜意识里恐怕就是这么想的。
书的内容上基本是小案例加上一些感悟,每篇文章都短小精悍,配合吴淡如温柔而不锋利的笔触,让读者很容易接受。我其实一向喜欢文笔犀利、掷地有声的作品,所以自己写东西也会往这个风格上靠。但阅历有限,写出的东西不免让人觉得有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嫌疑。有朋友这样提醒过我,后来我就谨慎许多,也明白真正的道理不用吼着说,也有人信服。
第四章节《以动物为师》里,“螃蟹型”人格让我印象深刻,其实说白了此类人就是自己不努力,也不希望别人努力,甚至拖人后腿以阻止别人努力,总之大家都一样,谁都别想好过。仔细想想,其实我周边的朋友真的没有这一型的,大家都还算积极向上。毕竟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嘛。
而另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不寂寞的小提琴》,男主人公回到家发现有个小男孩入室行窃,当他看到这个小男孩时,想到了年少时的自己也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而当时对方用极其温和的方式保留了他的尊严,而令他改变自己,最终成为小提琴家。当事情重演,昔日的不良少年——而今的小提琴家没有忘了当初曾经怎样被善待,所以他同样选择善待面前的少年,并送了他一把小提琴。多年后的演奏会上,他再次遇到当初的少年,而这个少年早已不是当初入室行窃的他。
作者说,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没救的。我们都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或许也有过一念之差踏错一步的时候,也许就是别人小小的宽容,拯救了一个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并不相信“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辞,任何一个转折都可能成为改变的契机,孩子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去修正自己,千万不要过早定位。希望以后当我们为人父母时,能够记得给孩子机会。
整本书篇幅不长,却无不在向人传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遇到低谷,就换个角度看问题;接纳自己,包括所有的不完美;人生短暂,千万别把事情留到以后再做。
让阳光照进心田,也许你所看到的这个世界都会变得不一样。
诚然,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影子,也就有黑暗。但相比较而言,总不会比漫无边际的黑暗让人来的绝望吧。
所以,给个缝隙,让阳光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