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与“至”的故事
和汉字的缘分自给孩子起名始。
“得”是我大儿子的名字,当时取这个字的时候,考虑很多——我喜欢“得”作为阳平音的清脆爽快,喜欢它的寻常,越是寻常的字越有生命力,因为它在漫长的文字演变的长河里没有被淘汰,还在频繁使用,且被赋予新的意义;我又喜欢它的不普通,太寻常了,以至于很少有人用这个字做名字,对了!我最喜欢的是它的构字方式,象形+会意,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完美结合,左边是大路的象形,右边是上半部是贝壳的象形,下半部是手的象形,取“行有所得”之意,努力了就有收获,多么踏实而美好的人生,我喜欢。
“至”是我小儿子的名字,选这个字,因为避免都是阳平,特意选了去声和哥哥的名字平仄相对,依然是喜欢这个字的寻常而不普通,喜欢它的构字方式,但是,我的审美趣味变了,生小儿子的时候,年龄偏大了,对于自然有无比的归属感和热爱,我想要小儿子的名字里有自然灵动的画面,于是选择了“至”——一只小鸟翩然而至降临在大地上,上半部分是一只可爱的小鸟的象形,下半部分是宽广稳定包容的大地。
分享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在取名的过程中,我迷上了汉字,我深感中国汉字里的玄机太多,它包含着音,形,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一个著名的中医学者叫徐文兵,他写了一本书叫《字里藏医》,在书里,详细地辨别了习以为常字里的区别,比如什么是“疾”,什么是“病”;什么是“虚”什么是“弱”……通过辨析这些字,来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规律,他特别说,中国人“认”字,但不“识”字,他觉得忧虑,觉得可怕。
如果真的走进每一个小小汉字里,你会发现字里藏的何止是医?中国汉字里藏着的大有乾坤,是东方哲学,是中国文化史,是美学演变史,是生活发展史,是古人对于自己和世界的所有认知。
所以,虔诚我们对于汉文字最应该有的态度。
那么让我们从追究“文”“字”的最初意义开始吧!
(二)“文”与“字”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文最初的意思就是象形,是汉字的始源,后世又把文的概念又扩充成了“装饰”“美”的意思。
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一书中也指出“汉字书法的美也确乎建立在从象形基础上演化出来的线条章法和形体结构上,即在它的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体自如,布局完满。”
汉文字因其造字特点,便永远绕不开了追求形式美的宿命。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不追求形式的美,汉文字也便失去了它大部分的生命力。
比较拼音文字的英文,它可以利用“自然拼读法”来拼写单词,这对于汉文字,绝对不可想象,拼音,并不是我们学习汉字必不可少的一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们的孩子有不会拼音,直接读写的。我们也有不会读这个字,但是因为认识这个字形而了解他的意思。
“形”才是汉文字核心特征,对于形的推敲和掌握,汉字书写是必须且重要的一环。抛弃了汉字书写,是无法真正掌握汉字的。
我曾经参与过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国家级的读写实验课题,因为由读到写对于中国孩子来说是一个相当困难的思维飞越,外国的孩子只要会说,就会拼,会写,而中国孩子,会说但是不会写,如果想要写对,他还得重新认识构造字形,同时写字速度又慢,这个过程需要抽象思维的帮助,也需要实际生理能力的配合,这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是有一定的障碍的,因此,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老师引入了计算机拼音输入作文法,也就是孩子只要会读,学会了拼音,就可以通过电脑输入,而将写字的这一难关跳过。确实,这一方法,扫除了七八岁孩子读写过渡期的障碍,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可是到了高年级,新的问题也就出现了,大量形近字无法分清,写字速度比同龄人慢,甚至这些孩子出现了比同龄人更为急躁粗心的现象,对于文字的美缺少细腻的感受,审美意识显得粗糙模糊。
以形为核心特征“汉文字”难,但是因为它的难,才更有意义,才美,而学习领悟它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书写,
不用心书写汉字,就无法领悟汉文字的形式美,而这将是非常遗憾的。
再说说“字”。
字的本意是在屋里生孩子。后来衍生出抚养养育的意思。根据“字”的本义,再理解这段话就很有意思: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也就是说,“字”就是“文”生的孩子,“字”是“文”通过各种造字方式不断衍生出来的。
因此现在很多汉文字学家,都是通过了解汉字的基本构件,再不断追寻它的衍生字,来研究汉文字。
例如:台湾廖文豪的《汉字树》就是这样的书,它通过“部首”作为分类依据,寻找意义的关联,整理出一张又一张的树形图,读者只要拎起一个“部首”就可以拎起一串字来,在编辑手记里编者提到:“让我们这些以中文为母语、时刻接触而再不起疑的使用者重新去感受造字的挣扎与想象,也重新建立我们与汉字的关系。
造字的挣扎和想像,多么美妙的感受!
著名汉学家林西莉在《给孩子的汉字王国》一书里,也认为这些基本部件是“书面语言的基本要素,就像化学元素的周期表中的基本元素一样,反复出现在新的引入入胜的结构中。一旦逐个地认识了它们,它们不仅会成为理解书面语言的钥匙,而且也有助于了解这些文字被创造是的实际和今天的中国生活。”
我们在小学的识字课堂里也经常有模拟造字的活动,在了解了造字规律后,让孩子自己开动脑筋,利用字音和字义,编一些汉字为什么“长成这样”的故事,这也是识字活动很有趣的形式,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逻辑思维力,在识字中得到了综合的提高。
维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限制意味着我的世界的限制。”
我想换一种说法——“我语言的特别意味着我世界的特别。”
汉语言文字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东方文化存在的一种方式,必须要珍视,绝不能因为它的复杂,就舍弃了与它的缘分。
(三)汉字书写的意义与困境
古语云,字如其人,并不是说字和人的先天的智商及外貌无关,但却可以通过你随手书写的大篇幅字中,看出人的性格。根据字的大小,整体的松散度,笔画的力道,最后一笔的走向等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特点。
在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也越来越相信这一点,孩子的字与孩子的性格确实有着规律性的联系。同时,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写字是否可以起到反作用,即写什么字,就会塑造什么人,这或许才是书写的另一个意义。
汉字书写作为一种修心养性的方式,是汉文字形式美的特点决定的,我们不是要求要像书法艺术那样,将书写汉要束之高阁,藏在偏僻的艺术角落,而是希望汉字书写落在日常的生活里,与阅读一样,与唱歌一样,与绘画一样,汉字书写一样可以成为一种日常的审美行为。
然而,汉字书写问题一直是我么语文教学难以解决的大问题.,汉字书写为何如此之难?
这是由汉字的特点决定的。
中国汉字它繁琐、艰难、缓慢,也因此她独特,美丽和伟大,它像个古典主义的美人。
然而古典主义的美人如何要适应面对现代功利性的教育生活?
我们现代生活是追求直接的看得见实际利益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是考试,文字书写影响卷面得分,你再如何意识到汉字的独特,伟大与美丽,也没有人会注重它美丽的形式,注意它的书写,因为没有用。不愿意写好,自然写不好。
另一个方面,现代生活的节奏飞快,一切都仿佛都等不及,一切都在拔苗助长。汉文字和拼音文字不同,他需要力量,而如果孩子的手腕力量还没有完全发育,就要提早学习写字,这时候就会有一种问题发生:瑜伽中有个词叫“代偿”,该发力的地方如果无力可发,就会扭曲姿势,在不该发力的地方扭曲,导致写字姿势的变化,而一旦姿势不正确,且养成习惯,那么想把汉字写好基本不可能。
如果侥幸逃过了低年级阶段的姿势扭曲,到了高年级考验又要到了,汉字是需要缓慢书写的文字,每一个字都轻重缓急,构图的变化,可是现在孩子的作业量急剧增加,没有认真书写的时间和可能,为了快速完成作业,“代偿”再次发生,除了姿势的扭曲,还有就是一些笔画也集体扭曲——横的下斜,折的圆滑,竖的倾斜,字的下沉……
而这些是孩子读完小学时写字的所有问题,写字姿势扭曲,笔画变形……
汉字的缓慢和困难是在现代这个缺乏敬畏和虔诚,追求功利与效能的年代,汉字普及和使用时所面临的问题所在。
我们看到汉字所有的调整和变化都是为了克服其本身不便捷的弱点,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为了抄写方便和迅速,后来相传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隶书在汉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颜真卿的楷书,将书法,典范化,规律化,推动了后来活字印刷的发展。
新中国的简化汉字也是为了能够将汉字尽快普及到普罗大众中去。
但是汉字的本质特点——象形,决定了他永远无法像拼音字母一样简便,但是他有自己的美丽、优雅与深刻,如何平衡优缺点,也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四)书写姿势的重要性
首先书写姿势影响书写者的身体健康,书法被认为是养生之首,自古就有“寿从笔端来”的说法。写字用心用神用气,端坐凝视,头正,肩松,身直,肩开,足安,指实掌虚,腕平,好的姿势可以让书写者身体挺拔放松,同时也可以使气息贯通。健康的写字姿势,让人的身体神智越写越健康。
其次姿势是一种仪式感,端正的姿势,凝神的状态,整洁的桌面,这些都给写字提供了一种仪式感,虔诚的态度对于写字是必须的,现在的孩子桌面都是堆砌成丘的书本,自己斜着身子趴在一角,作业草草而就,姿势不好伤身体,当然也写不好字;
最后汉字的特点也决定了必须要姿势端正。
英文书写,是竖的带动,弧线为主,它只需要手腕的上下移动,且省力,因此需要的空间狭小,而中文主要以横带动,笔画走向繁杂,需要手腕360度的旋转,需要力量控制,因此需要更大更自由的写字空间。中国汉字的方正与稳定性,也需要孩子坐姿端正。
(五)注重基本笔画的书写
基本笔画的书写极为重要。
学习基本笔画,推荐卫夫人的笔阵图,她以自然为喻,抓住笔画的主要特征,笔画的观察和理解很有灵性。卫夫人带着王羲之观察自然中的物象,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撇如陆断犀象,捺如崩浪雷奔,卧钩则日万弩齐发……形象生动,把生命力带到了笔画里。
同时,推荐颜真卿的毛笔字帖——多宝塔碑,颜真卿的楷书是楷书的典范之作,同时毛笔字,是硬笔书写起源,是放大版的笔画,其中的起承转合,较为明确,对于硬笔书写有很大的启发。
(六)学会读字
古人讲究”意在笔先“先把字的整体构图,构思在心里,然后写下,一气呵成,这有利于专注力的培养。
对于汉字书写,应该让孩子先学会”读字“,把字的偏旁,间架结构印在心里,再写出字来,长此以往,字的间架结构就了然于胸了,同时也助于整体的形象思维的培养。
我们在书写指导时,还有一个窍门,就是将自己最喜欢的字,贴在桌面上,日日观察,临摹,在心中形成不可磨灭的形象,等到自己书写时,便如有神助,字的形象在心中的整体迁移,亦是来源于”读字法“:在潜移默化中反复读字,然后影响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