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家》这本书,内心百感交集,仿佛看完一部经典老电影,里面人物的一颦一笑、痛苦与挣扎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家》以五四运动为背景,围绕高家三兄弟——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的情感发展,讲述了封建绅士大家庭高家的没落过程。
巴金先生写了一个悲剧性故事,悲剧下又有一线希望,使得看清这一切的人想抓住它,然而寥寥无几。
故事的结尾,高觉新幡然醒悟:他的悲剧由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造成。
我想说:“你何尝不是帮凶?!”一个不反抗、不拒绝的人,苦了自己,害了别人。连岳老师说得好:你孤家寡人,倒也只算个人悲剧,可怜人罢了。不幸的是,有人竟然爱你,有孩子竟然出生在你家里,最后这个恶果就严重了。你不可能是好朋友、好配偶、好父母。
一不拒绝,前程尽毁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自幼得父母宠爱,颜值在线,学霸一枚,是同学眼中的天之骄子。中学时期,他酷爱化学,打算毕业后到上海或北京的名牌大学深造,甚至想到德国留学。
很多人都认为他前程似锦,他也这么认为。直到他拿回中学毕业文凭,他的大学梦被父亲打碎了。
父亲为他定下亲事,把家事交予他打理,工作也安排妥当,可以说,父亲包办了他的一切。
他懵了……
他内心有千百个不愿意,然而
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话也不说。
等四下无人时,他只绝望痛哭。
二不拒绝,鸾凤分飞
高觉新与钱家表妹梅芬情投意合,父亲却为他选了一个他不认识的姑娘作新娘,这个姑娘,还是父亲抓阄决定的。
他对梅芬的情谊,他只字不提。
后来,梅芬嫁做他人妇,过得并不幸福。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婆家待她不好,她回娘家与母亲弟弟相依为命。
二人再次相见,真情未减,可惜物是人非,不复从前。梅芬最终郁郁而终。这令我想起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还有那首《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放在这里,倒也恰如其分。
其实,高家向钱家提过亲,不过因着继母与大姨妈(钱太太)在牌桌上有点矛盾,这桩婚事才没成。如果觉新早点向父亲表明心意,他的事大有转机,断不会落得如此结局。
三不拒绝,香消玉殒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讨好别人和委屈自己,会产生三种后果:① 无法做自己,会不断被伤害。② 老好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亲密。③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难改变。
觉新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他爱他的妻——瑞钰——一个美丽、善良、大度、富有同理心的女子,高家很多成员,包括仆人都敬重、喜欢她。可就是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子,在觉新的步步妥协下,受尽委屈。
高老太爷过世,家中在办丧事。瑞钰二胎临产,陈姨太(高老太爷的续弦夫人)说产妇的血光会冲撞死者,提出把瑞钰迁到城外生产,家里其他长辈也都同意。
觉新竟然接受了。
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他一生就没有对谁说过一句反抗的话。无论他受到怎样不公道的待遇,他宁可哭在心里,气在心里,苦在心里,在人前他绝不反抗。他忍受一切。他甚至不去考虑这样的忍受是否会损害别人的幸福。
我的耳边仿佛响起觉新的口头禅:我又有什么办法?他们这样说。
瑞钰痛苦万分,终究没怪他。
仆人袁成找觉慧劝说觉新,说少奶奶这样搬出去不妥,他们底下人都认为少奶奶身体要紧,大少爷为什么不争一下?说这话时,袁成满眼泪水。
可是,觉新接受了搬出去的事实。
瑞钰临盆那天,失血过多难产而死。死前,她一直在喊“觉新”,却未能见他最后一面。那时,觉新就站在门外。为避“血光之灾”,他不能进产房,他真的就没进去,尽管他不迷信这些。
觉慧讽刺觉新,等爷爷丧服满了,他还可以再续弦。即便他不答应,家里长辈也会叫他答应,觉新回答:
“别的事情他们可以强迫我做,这件事我无论如何不答应,”觉新苦恼地分辩道。“而且正是为了海儿的缘故我更不能答应。”
小说原文用了“苦恼地分辩”而非“坚定”,我相信觉新依然会妥协,他已经泥足深陷。对讨好的人来说,能妥协就妥协,能忍忍就忍忍,和谐最重要。哪怕和谐是表面的,也比冲突重要。
豆瓣上有个话题,叫「学会拒绝的时刻」,有网友写了这样一件事:
看完后觉得好酷呢!送连岳老师的一句话给与大家共勉:你这个好人,脸皮要厚一点,否则,厚脸皮的坏人就要抢走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