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多篇》是《理想国》中知名度较高的一篇,内容是苏格拉底死前同自己的学生关于人死后要到哪里去,灵魂是否存在,如何面对死亡等一系列思辨。采用对话体的行文方式,在提出疑问和反驳的过程中表明作者的主张,并且让读者参与思考和推理的过程。
关于灵魂不朽的三种观点
“型相本质论”
建立在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论上,用来证明灵魂是不朽的。前提是(1)理念和型相是永恒的,非现实的。(2)永恒非现实的东西只能被永恒,非现实的东西认知。结论为:能认知的就是永恒非现实的。
问题:前提一和前提二都是对的,但在逻辑上,这两条的适用条件并不一致,简单的代入会出现逻辑漏洞。而且,柏拉图引入型相的概念时率先假定第二领域是存在的。他认为美,公正是不会变化的,是永恒的,而现实生活是具有矛盾性,变化中的。
“循环观点”
这一观点可以用人的睡和醒两种状态来类比,人不是生就是死。也就是说人存在于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情况。假设当下人们是活动的,那么死亡后人们就是处于另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在此过程中,灵魂是不会消失的。
人和灵魂又好像车和零部件一样的关系,零部件先于整体的车存在,车在零部件组装完成前不是车。在车坏掉以后,零部件不会消失,它仍然存在。就像人死后,作为控制人的灵魂,它不会消散,它像坏车的零部件一样仍然存在。
问题:不能断言灵魂是我们死后仍然存在的部件。也不是所有部件都先于人存在,不是所有部件都在人死后还存在。车坏掉可以是内部结构被打破,可以是主导功能的零部件坏掉。想要推翻“循环观点”,我们就需要证明,灵魂不等同于引擎。
“回忆论”
思考我们认知型相的过程,我们知晓我们一定在柏拉图所谓的天堂中见过了型相。人从来没有见过美和圆,但却能知道什么是接近美和圆的概念的。因为灵魂在生前已经在天堂见到过来,我们的学习和认知过程是灵魂对于已知事物的回忆。
问题:
1.人具有想象的能力,想象型相不一定需要接触。
2.人此生才认知和接触,驱使我们去认知型相。所以我们的心灵可能是第一次思考。
由此我们不必相信灵魂先于肉体存在。
质疑
灵魂是一种和谐
辛弥尔担心灵魂尽管比身体神圣,崇高,却会先损坏,因为它是一种和谐(举例,和声与竖琴)和谐是个复合体,灵魂是由身体内的成分构成的和谐,所以不能主张复合的和谐先于组成它的成分。
柏拉图反驳其疑问:
音乐不能先于竖琴存在,而之前已经论证了灵魂先于肉体存在。
和谐是有程度之分的,灵魂没有程度之分,只有有无。主张和谐观点的人认为灵魂也是有和谐与不和谐的,如果我们同意一个和谐与另一个和谐只有程度上的差异,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就不能有较多的不和谐或和谐,灵魂就不能有更多的邪恶和美德,推导出来即没有一个灵魂会有邪恶。而这一论断显然不成立。
灵魂有力并不能证明灵魂不死。
格贝承认灵魂比身体更持久,但谁都不知道灵魂穿过众多身体以后会不会消灭掉。并且认为死是灵魂的损坏,但身体是连续不断在损坏的。
苏格拉底对其的反驳:首先需思考死去的灵魂在不在另一个世界中。传说中,灵魂由现世到往世再回到现世界。如果活人是由死者托生的,那灵魂就曾存在于彼处,如果灵魂不存在在彼处就无法托生。
每一件有对立面的事物都并不可避免地从它的对立面产生,而且只从对立面中产生。死和活是彼此相互产生的。这两个过程中有一个可见,即由活产生死,那么必须要承认相反的,由死产生活。如果产生的过程不是从对立的一方到另一方,然后再反过来,而是直线向前,没有返回转折,最后一个事物都是一个状态,根本停止了。
价值倡导
本篇的对话发生在苏格拉底死前,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自然会拥有充分的勇气去面对死亡,因为哲学家所思考的无非是赴死和死亡,哲学家们愿意死,因为这是有价值的。本篇中的苏格拉底认为肉体是感官的,不理性的,是一种障碍。哲学家一心专注灵魂,不在乎物质,肉体的欢愉。哲学家比别人更加想要摆脱灵魂和肉体的联系。
但是,物质的,感官的,肉体的一定是不好的吗?明智,公正,勇敢和智慧本身是人心所向,是正向的,舍弃一切世俗的去追寻就是值得歌颂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