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于古人的智慧之处,实在是惊叹不已,但对其不足和狂妄自大的地方,也深感惊讶和无可奈何。只是对他们的著作,不仅读得少,而且读得粗。
《论语》、《道德经》、《庄子》、《三藏经》、《孙子兵法》、《鬼谷子》、《诗经》都读过,墨子韩非子的故事也略有所知,可惜能理解的就不多,记得的更少。
一开始不知从哪里得来的反感孔子的消息,总之因为自以为是和无知,对孔子是全盘否定的,后来大约2009年在杭州一书店白读了一遍《论语》,可能也听过一些据说很不高明的百家讲坛节目,发现有些话的确非常智慧,于是开始逐渐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难处,虽然道理是明白了,但做起来却很难。另外就是好奇孔子的理论为什么没有得到当时国君的真正重视,也没有在后世真正普及——不仅孔子如此,老庄释迦牟尼尼采等人其实也差不多,现在看来,大概还是不完全符合生物演化的利益关系。但这不等于其言论都是不值得了解的,只是没想到孔子居然是殡葬业的祖师爷级的人物,这是2020年才知道的。
至于老子,传言是因为爱情受挫,份儿孤独终老并浪迹天涯,据说《道德经》是绝世经典,可惜至今真不懂,但却反对他那种“什么都不传授”的理论——这样当然不至于被人说好为人师,但事实上有些东西,和人交流碰撞,才能互相促进。但这不是苛责他的理由,毕竟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正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
而庄子呢,饿得四处借粮,还不肯接受出仕,这也是个难题。春秋时期的所谓君主,恐怕都是打打杀杀加明着抢劫起家的,以庄子的智慧,应该是很清楚和这些土匪打交道的恶心,但要是真的食不果腹,恐怕也不见得真是明智的——有些人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希望庄子的确是跟随了自己的意志吧。有这种觉悟和定力的人,注定是极少数。三毛,大概可以算一个,虽然事件不那么相似,但那种决绝的态度,应该是有些相似的吧。
墨子这人太鬼扯,就没学过沉没成本,但若真有很多门徒,倒是很厉害的,若真的忽悠得门徒尽死,也未免太不把他人的生命当回事了——洗脑术这么厉害,不做传销真是可惜了。不过墨子斗鲁班的故事,的确又很精彩,很智慧,似乎还充满了正义和实力。
孙子兵法当然是很有名的,但好像并没有让吴王打赢勾践——但愿是同一个吴王吧,这当然不全是兵法的错,因为将熊熊一窝,吴王若是个残忍卑鄙的草包,被灭掉也是活该。
鬼谷子,其实才是这些废话的根源。传言他是孙膑和庞涓的师父,希望是真的吧。至今只是对他的“与智者言,依于……;与勇者言,依于……”略有印象。搜了看看。
鬼谷子:与智者言——依于博 ;与拙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
这段话,虽然也不完美,但实在是高明,即使看了这段话已经两年了,我依然没能运用自如。而且时代有所变化,情形似乎也有不同,还想顺应时代变化,又增加了难度。
个人谬论:与智者言,未必依于博学,心诚而且出于善意恐怕是最好的,如果能辅以博学广文的真知灼见,自然大大加分;与拙者言,肯定不完全依于能言善辩(不看解释了,希望没理解错)——不与傻瓜论长短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对笨拙而自大者,不是依据利益,就是依据实力,巧舌如簧人家一刀给你砍来,还不是很难办;与贫者言,倒是真不一定要依于利,有些贫穷的人其实是绝不会占人便宜的,说不定他们之所以贫穷就是因为不懂占便宜,反而经常被人占便宜;也不是仅仅个贱者言要谦虚,实际上和智者,和勇敢的人说话,狂妄自大而不谦虚,后果可能更严重,更有甚者,有些贱人,你越谦虚,他越蹬鼻子上脸,还非要你发飙他们才懂得收敛。
简书上也有人对鬼谷子的话做了一些解析,就不去盗人家的言论了,有兴趣的自行查阅和思考。实际上,有些人是集智勇仁于一身的,这显然就不能孤立来看待。
个人愚论,不仅没有理解透,更难以运用自如,仅供参考。至于国外的思想家,实在了解不多,孤陋寡闻如此,也是没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