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帆书》中的这本书,分享主要内容。
关于沟通,你要记住两件事。第一件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你跟你的朋友、亲人、同事所说的一句狠话,也许就是你们之间说的最后一句话,所以这句话的分量是很重的。第二件事,你要知道,言行是可以选择的。静心、深呼吸、控制好自己,是我们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所以孔夫子讲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就是因为颜回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状态,之前犯过的错误不会再犯。
人为什么会害怕沟通?这是第一个板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沟通失败往往不是因为性格,而是因为想法。我们经常会说“那个人性格就这样”,或者“我这个人性格就这样”,当你说这是性格问题的时候,就代表着这件事没法办,因为性格改不了。但实际上,不管你是什么性格,你都可以试着通过调整自己的想法,来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尤其是要改变自己的自动想法,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想法是自动产生的,不是你在冷静、理智、心情很好的状况之下所想出来的,而是由这么多年来的习惯自动产生的。
自动思维主要的表达方式包括判断。我们看到网络上的一个片段,就判断说这是一个坏人,我们甚至会说这种人应该判死刑。就是通过一个短短的三十秒的视频,你就做出这样的决定,这就是自动的判断。
第二个表达方式是指责。当我们遇到了压力,遇到了糟糕的事,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谁要为这件事负责,得找一个人成为指责的对象。
第三个,我们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常常一不小心就进入强迫或者威胁的状况,尤其是在家里夫妻之间,还有跟小朋友说话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强迫或威胁的习惯。
第四个表达方式是比较。“你看隔壁家的孩子”“你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你看别的公司怎么做的”,这就是比较。
第五个表达方式叫作视为理所应当,就是“应该的,你活该,你就应该这样”。
最后一个表达方式叫作自我合理化,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我还不都是为了你”“我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你们应该理解我”。这几条是我们在生活中最常见的自动思维。
而这些自动思维的背后是什么呢?它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进而决定我们的行为。
一共有十一种典型的认知歪曲。我们曾经在很多其他的书里也讲过,我们在这儿快速地过一遍。哪十一种呢?第一个,以偏概全,我们看到一个侧面,就想得出全部的结论。第二个,极端思维。发生了一件坏事,我们就会想“万一以后都这样怎么办”“如果一辈子这样怎么办”,这就是极端思维。第三个,过度泛化,这跟以偏概全和极端思维有点像,就是把一个偶然的现象变成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看到了一些不佳的现象,就认为全社会都是这个样子。第四个,预测未来。我们太喜欢去揣测未来,但是实际上,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第五个,过分夸大和贬低。
第六个,情感推理。最典型的情感推理就是,你喜欢的人哪怕做了一件错事,你都觉得蛮可爱的;你不喜欢的人哪怕做对了,你都会挑出毛病来。第七个,应该思维。“你应该怎么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怎么样”,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应该。还包括贴标签,我们会给自己和他人身上贴标签,尤其是负面的标签,比如“他就是一个富二代”,或者“海归的学生都不好用”“哪个哪个地方的人都不好用”,这就是贴标签。
还有个人化的归因。归因应该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但是我们简单地把它归因在某个人的身上。还包括灾难化以及读心术。
而这些认知歪曲的背后是我们内心的核心信念。我们一层一层地往里面深剥,会看到自己的核心信念。核心信念很有意思,你看到这个核心信念,你就能够知道它的外在显现是什么。比如,如果一个人的核心信念是自己容易被抛弃,总是担心自己会被抛弃,那么他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容易受伤,动不动就受伤了,动不动就玻璃心了。如果一个人的核心信念是不信任,那么他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不稳定。如果一个人核心信念是自怨自艾,那么他永远无法满足。一个觉得自己很有缺陷感的人,经常会表现出自卑。
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感觉到孤立,有深深的社会孤立感,那么他会难以融入社群,难以融入团队。如果一个人内心有非常严重的依赖思想,那么他会表现得恐惧不安。假如一个人心灵很脆弱,他觉得自己很容易受伤,那么他会表现得很容易焦虑。挫败感很强的人更加容易自责,如果你发现一个人跟你说话时总是在指责自己,总是觉得什么都不如意,什么事都很糟糕,那么他自责的情况会变得非常普遍。优越感特别强的人,容易表现得自私。消极心态的人,容易表现出悲观。容易屈服于外在事物的人,容易委屈自己。情感抑制的人,容易表现出来的是不表达。惩罚感很强的人,容易表现出来的是责怪别人。以上这些是我们的核心信念所带来的外在表现。
这个过程是核心信念导致认知歪曲,认知歪曲产生自动思维,自动思维使得我们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要么不客气、不礼貌,要么充满了强迫或者责怪这样的语气。所以,人们害怕沟通的原因在这儿。我们不要简单地给自己和他人贴上一个性格不好的标签,而要想到这些表象的背后是思想,我们可以停下来、慢一点,反思我们的想法,再决定我们说怎么样的话。
洞察彼此的内心。怎么洞察彼此的内心?首先记住一点,想法并非是现实,甚至我们的记忆也未必准确。其实人的记忆力是很差的,我们不能过分自信于自己的看法。可能连你记得的那个事实都是错的,更何况这里边还有大量的推理。
我们要学会理解情绪,而非按情绪去行动。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我们观察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人,每天都在被自己的情绪操控。我们是按照情绪去做事,按照情绪去冲动、伤害别人、伤害自己,说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的话,但是我们很少拿出时间来理解自己的情绪。我说过情绪是我们自己给它的一个定义、一个符号,那么对于情绪,我们要学会接纳、调节,而不是抑制。不是说“我不要有这个情绪”“我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情绪,我真奇怪”,这是自责,你不需要这样,你要接纳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怎么调节情绪呢?
核心诉求。
我们愤怒也好,伤心也好,难过也好,都是因为我们有一些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核心诉求,我们就不那么容易被情绪带着走。所以,核心诉求是沟通和行动的决定性力量。而对于核心诉求的发掘,别人没法替你做,只能你自己去做。所以,情绪背后是宝石般的诉求。我们跟他人沟通的过程,就是相互发掘宝石的过程。
核心诉求是不会引发矛盾和争吵的,为什么?因为核心诉求是容易得到尊重的,是可以商量的,是可以相互妥协的,因为你能够提出具体的要求。而当这个人情绪来临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他就是发泄情绪,他的情绪是远离核心诉求的,他是在伤害别人。
作者说:“接受被拒绝,其实可以说明提出请求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稳定性,并深度信任他人,而用强迫或暴力的方式要求他人满足自己诉求的人,则会经常感觉焦虑和愤怒,对他人也极度不信任。”
而我们通过家庭教育会知道,一旦有了强迫、威胁和交换,那个无条件的信任、无条件的爱的关系都将被破坏。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和自己的内心对话。
和自己的内心对话的方法,以下几个问题很重要。第一个叫作“我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这是重视观察。接下来,“刚刚我内心的感受如何?”,去发掘你的情绪信号。第三步,“对我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探索核心诉求。第四步,“我准备好说出自己的核心诉求了吗?”。如果你能做完这四步,就能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了。
要学会倾听与自我保护。什么叫作共情式倾听?共情式倾听就是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感受的这个过程,你需要完全专注对方的内心。这个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说你要把对方的内心想象成一个未知的宇宙。你想想看,你进入一个未知的宇宙中,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会有好奇心,你需要探索,你需要搞清楚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
要学会共情式倾听,首先要秉持以下的态度:“我会保持安静,带着好奇心去倾听对方的故事,我会放下自己的一切想法,观察并倾听对方原本的表达。”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我们要知道:“帮助他人的关键在于,即使我们什么都做不了,相信他依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请不要害怕感同身受,请毫不吝啬地献上你的善意。从你温暖的心意中,对方也能得到力量。”
理解就是按照对方所想来翻译他的话。
对方说难听的话,是因为他无法说出“拜托”这个词。每一句难听的话背后,都有一个恳请的眼神,就是他想要你为他做一些事情,他希望获得一些东西。
典型的诉求可能包括什么呢?比如与生俱来的尊严,维护自己与家族的名誉和权利,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的认可,人类所需要的自由,想要维护的真相和正义,等等。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聚焦自己和他人的核心诉求,我们就不容易生气,而且我们很容易跟对方展开有建设性的讨论,这就是倾听和自我保护的要点。为什么叫自我保护?现在在网络上被“网暴”的绝不仅仅是名人,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被“网暴”。一个不经意的截屏被放在群里转发,你就很有可能成为暴风眼中被攻击的那个人。所以,每一个人在互联网上都要学会保护好自己,保护好自己的核心不是谨小慎微地什么都不说了,以后不惹祸,虽然这也是一种保护,但更重要的保护是,当你看到这些暴力性语言的时候,你能够不生气,你能够看到这个语言背后是一个可怜的、在寻求自己诉求的灵魂,只不过他不会好好说话,他不是针对你,而是针对自己落空的诉求。
有三种生活中的沟通困境,第一个困境就是请求。我们不好意思向别人提出请求,我们也是那个不好意思说出“拜托”的人,所以一不小心就会出现两种状况。第一种状况,我们的请求说得模棱两可,所以对方很有可能听不懂,到最后如果对方没有按照你说的做,你又会生气。第二种状况,我们变得非常强势,会强迫他人。
有三类请求,第一种叫反馈式请求,当你说完了请求的话以后,你可以问问他“您能不能给我一个反馈”,或者“您能不能重复一下我的要求,看看我们说的一样不一样”,这个叫反馈式请求。第二种叫作意见式的请求,就是你说完了你的请求以后,说“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希望你也能够在这儿把你的想法说出来”。第三种叫行动式请求,说完了请求之后,说“那么咱们接下来该怎么做,接下来你计划怎么样去实现”,这叫行动式请求。这是几种不同的请求类型。
第二种沟通困境就是发火。首先要知道,生气是可以理解的,每一个人都会生气。但是各位知道,生气的背后是什么吗?生气的背后就是无能为力。如果你对于一件事手拿把攥,觉得这件事你完全能够掌控得住,那你肯定不会生气。但是如果这件事超出了你的掌控范围,你开始恐惧和担心了,这个愤怒的情绪就来了。所以发火、生气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得知道,情绪是一种信号。情绪是什么信号呢?就是你内心诉求的信号。
首先要学会认识怒火。怒火是什么?怒火是心愿落空的信号,怒火是把自身情绪不好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信号,怒火是日后必定会对此刻言行后悔的信号,怒火是把矛盾转化为机会的信号。
控制怒火有七个认知阶段,我觉得大家都可以练一下,因为每个人都不缺少练习的场景。
第一步,回想发火的瞬间。比如朋友总是迟到,你会很抓狂,很生气。
第二步,回想当时有什么冲动的言行吗?比如挂断朋友的电话,并且直接回家,说“不约了”。
第三步,回想一下当时涌现的自动思维。“我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那么生气呢?”自动思维是“你不尊重我,我很生气”“你理应按时赴约的”“总不能让我一直等你吧”“真想跟你绝交”,你看,这是我们当时的自动想法。
第四步,回想“我的身体出现了什么反应”。头疼、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生气真的会产生很多生理上的变化。
第五步,回想当时的心情如何。回到家以后,非常失落;久等后感到疲惫不堪。
第六步,请想想自己当时的核心诉求。你的核心诉求是什么?希望朋友守时;希望朋友能够尊重我的时间。
第七步,请想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当时的诉求。请朋友针对屡屡迟到这件事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告知朋友下次我可能也会迟到;以后和他见面时可以带一本书;在很疲惫或是心情不佳时不要相约见面。你看,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可以用这七步去理解我们发火的状况。
然后核心方法还是要找到我们的核心诉求,才能够真正解决发火的问题。有一句话能够帮到每一个发火的人,就是“此刻对我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个沟通困境是道歉。
真挚的道歉是一种脱离。脱离什么呢?脱离那个糟糕的事情,脱离那个糟糕的回忆,脱离那个梦魇般的经历。
第一个情绪是自我合理化与辩解。
第二个情绪是厌恶和憎恨自己。
我们应该怎么道歉呢?
第一步,把让自己感到后悔的言行用观察的方式描述出来。
第二步,我的言行对他人造成了什么影响?
第三步,坦露自己的内心和情绪。
第四步,表达出自己想要改正的决心,或询问他人的诉求。
在沟通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矛盾。遇到矛盾怎么办呢?第一个产生矛盾的情况是被拒绝。只要被拒绝,每个人都会不舒服,哪怕是陌生人的很小的拒绝,都会让你特别不舒服。
你要知道他拒绝的是这件事,而不是你这个人。即使选择拒绝,也要充分理解对方的诉求。
第二步,为了让对方理解我的诉求,需要好好解释。
第三步,在协调方案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说:“我有一个达成共识的方法。”你可以提出一个达成共识的方法。“尊重双方的诉求,寻找能满足双方诉求的这种方法。”
第四步,假如找不到达成共识的办法时,应该怎么表达呢?你可以这样说:“我会协助你的,但你能不能先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要帮你,但我想知道怎么做才能两全其美,如果你想到了好办法请告诉我,我也会竭尽全力地帮助你的。”双方的诉求都要得到尊重。
当你发现你被对方道德绑架的时候怎么办?这时候请直接拒绝。
“明确表示自己的诉求,不要指责或评价他人,只是表述自己的核心诉求。”
第二个矛盾就是调节。
第一步,请在双方的相互指责中找出蕴含的情绪和诉求;第二步,请引导双方按照听到的内容,重复对方的情绪和诉求。第三步,为了满足双方的诉求,需要相互有所作为。
我们很少有人会为外在的物质感动,物质是载体,我们感动的原因,一定是因为这个载体背后有情感,那个情感才是我们真正的诉求所在。所以,你表达感激的点应该是在这个诉求上。就是你当时对我做的那件事,让我觉得很温暖,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感激的点。
第一步,请尝试用所见所闻描述想要感激对方的事。第二步,请清楚地描述对方是如何满足我们的诉求的。第三步,请向对方说明这件事的意义。第四步,请询问对方听了自己的话后是什么心情。
人为什么能够说出这样感谢的话?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东西,叫作自我认可。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认可的能力,他是说不出这些感激的话的。有时候表达感谢是令人恐慌而且尴尬的,一般人是不太会表达感激的,但当我们努力地迈出这一步,我们就有可能让自己的人生,让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上升到另外一个境界,上了一个大台阶。
作者最后讲了一个关于学习东西的规律,分四步:我看到了什么样的事实,这个事实给我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满足了我什么样的核心诉求,然后我想听听你的想法等等。
第一步叫作无意识·无技巧。第二步有意识,但是无技巧。无意识·有技巧。
希望本文对你处理人际关系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