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一本让我找到人生方向的书
《异类》这本书,是我朋友圈推广较为流行的一本书。也是由于抱着对它的期待,我个人也默默地翻开了看,当我看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候,就被它的内容,故事给深深吸引住了。
"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语录",是它的个人标题,也是本书的中心思想。也正是由于它的独特视角,让我们从另外几个方面,了解了成功的定义,以及成功人士是如何通向成功的。
第一点,书籍给我们讲了罗萨托之谜,也就是说,生活在这里的人,为什么各个都可以高寿,而且患心脏病的概率,是特别的低,几乎没有。
作者通过了巧妙的写作手法,为我们揭示了这个秘密,并且让我们了解了这个地方的运营模式,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和方式。
他们几乎是每家每户的串门,而且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幸福。
他们虽然没有得到政府的照顾,但是他们却自己组织了各种社团,组织各种活动。并且他们的辛苦劳作,也是让他们身体常青的一大法宝。
在这里,有苦有泪,有甜有笑,他们这里最大的好处,就是顺其了自然,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达到“人需要自然,自然也需要人”的境界。
第二,让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马太效应”,
也就是: 凡是有的,都要给他,让他多余。
没有的,连他所有的,都要夺过来
在这一点上面,最为突出的就是现代社会贫富差距的表现:富人很富有,与此同时拥有资源的他们,会越来越富有;穷人很穷,与此同时他们没有资源,翻不了身,只会越来越穷。
这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体现了整个地球,所面临的问题。
还有就是运动员选拔的那个阶段,比如曲棍球运动员,选上了联赛的球员,和没有选上联赛的球员,一开始的差距,可能也就是身高体重,或者臂展,身体力量等有点点的小差别。但是经过这一层级的分配与训练,他们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而这也与其他的东西,都是一样的道理。比如学生选择学校之后,大体的学生,考上好学校之后,选择的工作,以及今后的发展,都会好一点。
这就是资源抢占先机的结果:谁得到资源,谁就会越来越好。谁哪怕差那么一步,也许这辈子就赶不上你之前的朋友,或者同事。
第三,成功人士的成功,不仅仅是依靠他的努力,依靠他的天赋,还有的会因为他的运气。
比如说他的出生年份,月份。
由于捷克共和国足球运动员注册的时间,是每年的1月1号,
所有对于一月份,二月份,三月份,这三个月份出身的孩子,优势是相当明显的。
因为这个月份出生的孩子,可以把那些10,11,12,以及其他月份出生的孩子,训练时间长一些,而且他们的年龄,也比10,11,12的大一些。
所以捷克国家运动员的年龄月份,有将近二分之一的是在1,2,3,这三个月份出生的。
还有我们现在幼儿园的班委竞选机制,也是充分地运用了年龄优势,来达到老师们的期求:他们往往会选择年龄稍大的孩子,来当班长,或者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等职位,而他们也不会辜负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做得越来越好。
因此,这虽然锻炼了年龄稍大的孩子,但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确实是一个坑,因为他们得不到表现的机会。
但是这一切的现象,不管是老师,还是国家级别的领导,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也恰恰印证了:罗伯特.墨顿,自我实现的诺言,“起初,一个错误的概念,导致了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促使了错误概念达成正确的现实。”
这种看起来无比成功的自我实现的诺言,保证了最初错误不可撼动的支配地位。
他们的成就,与年龄相关的例子,最为典型的还有比尔盖茨,比尔.乔伊,乔布斯,等世界级企业家,都是在1954,1955年左右出生的,因为在1972年的时候,微机开始出来,电脑时代开始更新迭代了。
而他们在那个时候,也刚好是青春的年龄,也是最有活力的年龄。所以可以说,是“时代成就了他们,而他们,也成就了时代。”
第四点,这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点,那就是“10000小时”定律,也就相当于“每天练习3小时,一个星期20小时,需要练习10年”,经过了这么多的训练,你就可以成为这个专业领域的佼佼者。
比尔盖茨,从小就开始了编程,而且对于电脑编程的热爱,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所以当他二十一二岁,从哈佛大学退学的时候,他已经积累了10000个小时的训练积累。
所以他后来的“微软”公司,能够成为巨无霸,与他的勤奋和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还有甲壳虫乐队,为什么他会风靡全球,因为是它之前在汉堡所做的积累,每天演唱十来个小时,而且一年将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演唱。据他们个人的统计,在汉堡三年多的演唱过程中,大概演唱了1200余场的演唱会,这个数字,估计是一个职业歌手,职业生涯的演唱会数据,都没有这个多。
所以说,对于我们还未有所成就的人来说,是我们的练习次数不够,练习时间不够,以至于达不到别人想要的标准。
对于我们这种苦逼的人来说,就只有不断练习,不断地寻找资料,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向别人请教,以此来达到我们自己的目的。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干货,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
希望我的一些总结,能够让你勾起对《异类》这本书籍的胡思乱想,真正去接触这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