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远非人智所及,他由伟大的孤寂中诞生,只有从苦难中才能触及。只有困厄与苦难才能使心眼打开,看到那不为人所知的一切。”
----满依格加卡加克
“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无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
----武志红
初识武志红老师,是他的作品《为何家会伤人》。其中武志红老师提出性格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模式。性格浓缩着我们童年的一切人际关系。”他对性格提出如此新颖的定义让我着迷。也让我想更深层次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情绪波动的深层内涵。秉着这样的初衷我开始阅读《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指明方向,更重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该怎么做。
一、不和坏情绪较劲,接受坏情绪
当坏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要么是烦躁、焦虑,要么是想第一时间压抑自己,控制自己,彻底“消灭”坏情绪。例如悲伤的时侯,我们有多少人是在强颜欢笑,隐忍泪水?不仅如此,我们可能还会表现得若无其事,让他人无法察觉自己心头的悲伤。可问题是,我们真能控制自己的悲伤吗?午夜梦回,深藏在你潜意识中的悲伤可能会突然爆发,让你不能自已。
当悲伤逆流成河,我们是否该反省,当初的控制与压抑,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壮大的悲伤的力量,让“他”在我们猝不及防的某刻喷涌而出,从而制造了更大的悲剧?以悲伤为例,是想说明,打压抑或隐藏某些坏的情绪,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更大的问题。
理解、接受、改变。是武老师说的三部曲,“有的人不想面对自己的内心,不想理解和接受自己,而想直接改变自己,但这样做的时候,经常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我们必须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然后才能很好的改变自己。”遇到问题,我们唯有直面问题,才能真正找寻出问题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解决问题。那么,你今天的坏情绪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深刻提示呢?请你闭上双眼,仔细的体察全身,让身心合一,让身体的感受真诚告诉你答案。
二、宽以待己方能宽以待人
“没有学会接受之前,我们都会把注意力放到别人身上,期望别人为自己改变一下,那么自己就得救了。但任何一个独立的人,都不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改变的。所以,这种期望注定失败。”
“学会接受之后,我们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深深地懂得,自己才是自己问题的答案。由此,我们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并最终获得更大的自由。”
接受自己,但不要苛责自己。“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这是我们从小就学会的人生哲理之一,但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也是我们从小就习得得人生哲理。但武老师指出它违反了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学道理:“一个人外部的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例如,你的领导,他严明无私,对自己及其苛刻,经常加班到半夜。他的内心,是更希望下属也勤恳努力,一并加班,还是让下属提前下班,享受快乐时光呢?答案无疑是前者。若你能做到宽以待己,那么也能真正做到宽以待人。
三、一个仪式,一段征程
以前看到新闻上经常提到举办成人礼这样的报道,我真心觉得这种仪式很多余。到了一定年龄,你是成人了,难道这个还需要一个仪式来提醒你吗?不举办仪式就不是成人了吗?我们这么多普通人举办了成人礼的又有几个?转念一想,可能正是因为举办成人礼的是少数人,大多数人都觉得该仪式很多此一举,所以才有此新闻的意义所在。
但仪式的真正含义,也被武老师一语道破“一次生命,是心灵的不断成长的过程。只是,对于心灵的转变,我们常处于混沌状态,不知自己已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仪式来提醒自己,甚至引导自己的转变。”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很好的进行角色转换,例如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父母自己独立生活;毕业后由学生变成职员;结婚后变为人妻或人夫;有宝宝后变为孩子的父母等等。我们都在尽量推迟着角色的转换,或者说,我们根本无法适应角色的转换。因为我们没有一开始正式的面对这种转换的发生。我们依然想成为那个少不更事的孩子,依偎在父母的襁褓中,获取温暖与能量。这个时候,一个仪式能够适当的提醒你,你长大了,该投入到新的角色中了。这个仪式,并非一定要是多么奢华的典礼,不要陷入到形式主义。它可以是生活中随处可做的心灵的仪式。例如,你读了一本书,发现它对你启发良多;你听了一首歌,发现它与你产生了共鸣;你仰望浩瀚的星空,身心无比愉悦等等。用心中所想,来指导你的所做,让仪式更加自然,贴切,接地气。
近段时间,我读完了武志红老师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写出如上读书心得,也是我对自己做了一个仪式,一个心智更加成熟的仪式。这本书能为我指明方向,但具体的我该如何做,我想,我已经知道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