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5
医案举例:案1:叶某,女,52岁。
患“哮喘”10余年,近2年来每次哮喘发作,都经笔者诊治,给予中药控制,2年来未用过西药。2008年1月8日晚上打来电话,咳嗽、气紧明显。
电话中处方:生麻黄3g,炒杏仁12g,白果9g,僵蚕12g,蝉衣9g,射干12g,生甘草3g。嘱抄下处方后急配1剂,水煎分2次服。次日就诊,自诉昨晚服下1次,咳嗽、气紧即大减,一夜安睡。诊见舌质淡红,舌苔薄润,脉细缓。上方加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接服3剂。无不适,停药。
按:中药控制哮喘发作有其独特优势,其疗效之好、之快,往往让西医、患者甚至部分中医不信!
三拗汤出自《圣济总录》,是中医治哮的基本方,根据表里、寒热、虚实可随证加味使用。本案病症初发,考虑风邪为诱因,故加用僵蚕、蝉衣祛风利咽,同时加用射干治“咳逆上气”。因属哮家,首方加用白果,次方加用干姜、细辛、五味子,意在平喘止哮。药少量少,因病初发,病在肺,肺为娇脏,“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另,电话中之所以可以开中药,是基于对患者体质和病情的熟悉(老病人)。传统中医为一方百姓服务的模式是可贵的,也是科学的。
案2:张某,女,42岁。2007年11月9日初诊。
患者素有“哮喘”病。近3天来咽干、咽痛,昨晚伴头痛、咳嗽、失眠,今晨咳嗽较甚,气紧,痰黏。纳食欠佳,胃脘不畅,口干喜饮,大便少。舌质淡红,舌苔薄腻,脉弦缓,右脉大于左脉。患者知道这是哮喘发作先兆,较为紧张。
考虑肺失宣降,胃失和降,治以宣肺降胃为法,方用三拗汤合温胆汤加味。
处方:生麻黄3g,炒杏仁12g,黄芩12g,姜半夏9g,陈皮9g,茯苓15g,枳实9g,竹茹9g,射干15g,浙贝母15g,全瓜蒌15g,白果9g,生甘草3g。3剂,水煎服。
处方毕,再三思考,总觉欠妥。遂提笔修改了处方,去掉了麻黄、杏仁、白果,加用了柴胡12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当日服药1剂,诸症明显减轻,当晚安睡。3剂服完,竟无不适。嘱停药摄养。
按:自仲景始,后人治哮、治喘多习用“麻黄剂”,笔者也喜用“麻黄剂”治疗咳、喘、哮。平时门诊时,面对面前长长的一排病历本,总不免缺少斟酌时间。本案是去患者家里诊治,处方毕竟有足够时间思考。
麻黄剂治咳喘似也无误,但患者症状杂乱,似涉三焦,遂改用柴胡剂,由治肺转为治少阳三焦。白果止咳平喘,治标颇能胜任,但总不若“姜辛味”治本更恰。更改之方,倒不辱使命,见效奇速。清代医家陈修园曾盛赞小柴胡汤加姜辛味治咳是仲景独得之钥,验之临床,效确。
案3:白某,男,35岁。2008年4月13日初诊。
患哮喘10余年,近1年来进行性加重。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差。近2月来每日依赖静滴“氨茶碱”(每次2支),有时每日需静滴2次。症见:咳嗽,气喘,动则喘甚,胸憋胸闷,痰多色白,晚上喘憋较甚,不能入睡。纳差,大便不成形。面青唇暗,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虚数。胸片提示“双肺支气管炎”。肺功能检查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通气功能明显减退,扩张试验(+)”。
证属肺脾气虚,风痰壅滞。治以补气化痰、祛风平喘为法,方用六君子汤合三拗汤加减。
处方:人参6g,炒白术12g,姜半夏9g,橘红9g,茯苓12g,生麻黄3g,炒杏仁12g,白果9g,桔梗9g,浙贝母12g,葶苈子(包煎)12g,僵蚕12g,蝉衣9g,炒莱菔子12g,赤芍药9g,生甘草3g。4剂,水煎服。
2008年4月17日二诊:药后诸症明显缓解,咳、喘、憋俱减,痰转利,色白泡沫样,口干不喜饮。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脉稍静。已停用氨茶碱。上方稍作调整,处方:人参6g,炒白术12g,茯苓12g,姜半夏9g,陈皮9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僵蚕12g,蝉衣9g,葶苈子(包煎)12g,射干12g,浙贝母12g,炙甘草3g。5剂,水煎服。
2008年4月22日三诊:诸症进一步好转,面色转润泽,面见喜色,晚上可以安睡,纳食好转,走路快时气紧,咳嗽不多。舌象同前,脉细缓。上方去浙贝母,继服7剂。
2008年4月29日四诊:咳喘渐不明显,体力进一步恢复。上方去射干,继服7剂。
2008年5月6日五诊:无明显不适,精神恢复较好。上方加补骨脂9g,继服7剂。
后以上方加减,渐加补肾之品,治疗2月余,诸症皆失,生活如常。按:《医方考》中在谈到六君子汤时说:“气虚痰喘者,此方主之。”但在哮喘发作阶段,医生心中常存“急则治其标”,即使辨为气虚痰喘,也很少会径直投用六君子汤,致使治哮名方常受冷落。本案治疗始终以六君子汤为主,首诊加用治标药,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减用治标药,取效倒也捷速。
案4:任某,男,22岁。2008年5月19日初诊。
自幼间歇性喘憋,每年发于春、夏、秋三季,以夏季较甚,冬季不发作。近1月来症状进行性加重,气喘,胸憋,胸热,痰鸣,咽痒,但不咳嗽,晚上症状加重。纳食尚可,喜食梨,大便调。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腻,脉濡。
正虚为本,痰热为标。治以清化痰热为法。方用清气化痰丸加减。
处方:姜半夏12g,橘皮12g,茯苓12g,枳实9g,全瓜萎30g,黄芩12g,浙贝母15g,桔梗12g,生石膏(先煎)30g,炒莱菔子12g,生甘草3g。7剂,水煎服。
2008年5月26日二诊:药后诸症俱减,尚有胸热,脉显细滑。原方继进7剂。
2008年6月2日三诊:白天已无不适,凌晨2时左右有短时咽干、咽痒、呼吸声粗。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弦滑。痰热未尽,交时而发,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9g,黄芩12g,姜半夏12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9g,桔梗12g,枳实9g,全瓜蒌30g,生石膏(先煎)30g,生甘草3g。7剂,水煎服。
药后无不适。嘱饮食清淡,至冬季丸剂调补。按:对于痰喘、痰哮,常规思维经常会使用到麻黄剂,或麻杏石甘汤加减,或小青龙汤加减,或定喘汤加减等,总不离麻黄平喘定哮,中西医结合叫“扩张支气管”。但“有是证,用是药。”这句话始终是指导临证的第一准则。本案辨证抓住“胸热”“喜食梨”“天热症加”等特点,结合舌苔薄腻,断为“肺家痰热”,经用石膏、黄芩、全瓜蒌等,取得较好的疗效。
从始至终并未使用麻黄,甚至连杏仁也舍而未用。“肺为娇脏”,“治上焦如羽”,笔者治咳、喘、哮,麻黄、干姜等药常用3g,绝不重用。但对于痰热盘踞病症,非重剂清化方收佳效。
另外,初诊脉濡而不滑,二诊脉转细滑,与药后气机转畅有关。气机转畅,本脉方显。
转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是因交时而发。用“姜、辛、味”,是因夜半症发。
思考本案“肺家痰热”的成因,可能与禀赋有关,也可能与前医早用、滥用补药有关。
1、所谓淡定,就是在内心预留一定程度的空旷感,无论遇见怎样的惊喜或是苦涩都无法将其填满。
所谓宠辱不惊,就是早被宠过辱过,所以见惯不怪。
2、作成为年人,一定要放下人别会为己自负责的期待幻和想。
只要还抱着别人会为自己负的责幻想,就你绝不可能成熟,你心智就必然还处在幼儿的状态。
只有放下人别会为己自负责的想幻,你才会自负我责。
只有我自负责,才能真正增长己自的力量。
3、人人都有机会上行,只不过人们认为的【机会】,或许是某种具体场景下的小技巧。
这是人们最想窥探的,以为学上一招就能在关键处打赢其他人,很多人把这样的东西叫【干货】。
其实这种具体的小【术】就像象棋里的残局,得下到那个刚刚好的场景才有应用的机会,而且大部分情况下还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
场景若不是一模一样出现,该输的棋还得输,所以看似学了不少,其实对一个人的棋力增长并没有多大帮助。
从整体而言,上行一定是一件长期的事情。
只要思维调整到正确的方向,长期做对的事,人生的整个趋势就会稳步向上。
4、与其花40分钟在那里纠结,不如花40分钟跑步。
人的头脑很简单,你给它安排事儿,它也会一件件老老实实照做,你让它闲下来,它就容易自我折腾。
所以你看那些行动力强的人,并不一定是在吃苦。
他们投入的学习工作、运动家务,他们是太知道如何对待头脑里的怪兽了。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你有目标了,行动力强了,你的头脑就听你安排了;
你倦怠了,想偷懒了,你的头脑就打算安排你了。
经历过的人很可能知道,焦虑虚无钻牛角尖,被头脑控制的那种苦才是真的苦。
人不怕行动,不怕累,就怕在原地打转转。
不如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