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开放的时代,诞生了众多的大师级人物,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即所谓的“诸子百家”。
由于当时战乱频仍,人民水深火热,所以诸子们不像后世的文化名人一样风花雪月,他们所探讨的都是有关人生价值、社会治理的大命题,各种不同的观点激烈碰撞,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家,即:道、儒、墨、法。今天聊的话题,将让大家对这四家有个本质性的认识。
一、道家“真”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其本质可以用一个“真”字概括。道家崇尚顺应天道,主张不管是修身还是治国,尽量少一些人为的造作,达到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在一般人印象里,道家是以“虚无”为根基的,因为虚无是“道”的本性,是最真实的,但道家的“虚无”里蕴含着创生、创造与发展的巨大力量,故能“无为而无不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四家之中,道家的文辞最难理解,这不奇怪,因为道家讲的是最高深的东西,需要有足够的悟性才能理解。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道家应该就是这少数人了吧?
二、儒家“伪”
不要误会,这里的“伪”并非一个贬义词。如荀子主张“性恶论”,同时主张靠“伪”来制约人的本能。从字形来看,所谓的“伪”,就是“人为”的意思。
总体来说,儒家给人的印象就是“人为”的东西特别多,有很多制度、礼仪需要遵守。像《论语》里的“乡党”整篇都在谈各种规矩,什么“(肉)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越到后来越繁琐。西汉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就已经感叹儒家的礼仪一辈子学不完,他给儒家的评价是“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即广博而缺乏要领,往往事倍而功半,这些确实成了儒家的一个重要特色。两千年来,儒门出了不少经世致用的大儒,但也造就了无数的“腐儒”。
三、墨家把鬼当人
墨家反对儒家礼仪的繁琐,同时也不认可道家的虚无淡泊。墨家是积极而热情的入世者,他们主张兼爱、非攻,并身体力行。和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不同,墨子特别愿意谈论鬼神,在《墨子·明鬼下》里,墨子就把天下大乱的根源归咎于不信鬼神,他认为鬼神会对人的行为做出明鉴,以惩恶扬善。墨子眼里的鬼神,就是主持人间正义的“法官”,这其实源于墨家对人性的一种近乎天真的信任感。
四、法家把人当鬼
法家和墨家一样,属于务实主义者,但是在对于人的看法上,法家与墨家截然相反。在法家的眼里,道德教化是没用的,所以儒家的仁义、礼仪什么都不是。《韩非子·六反》里甚至说:“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对人的道德层面,韩非似乎从来就不抱幻想。
韩非举例说:卖棺材的商人整天打着鬼主意,盼着人们早死,好让他们的棺材有个好的销路。所以在韩非的世界里,人是最不可靠的,像儒士、纵横家、游侠、逃兵、工商业者这五类人就是“五蠹”,是天下的祸害,而唯一可靠的是法律、是制度,所以法治社会才是最理想的社会。
为了扭转天下战火不熄的局面,道、儒、墨、法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救世良策,每一家的思想都有闪光点,都有可取的地方,但也都有不足点,所以后世有见识的治国者都是取长补短、兼而用之,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