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读书”的方言,有两种意思,一是大家熟知的阅读,看书,另一种是指读书,上学,学知识。
第一种读书,我之前在《一书一世界,一字一灵魂》中已经提过,今天就不再细说了。此刻,我想说的是后面一种。
读书,究竟有什么用?
汉代刘向有言:“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意思是,书像药一样,可以治病。
当然,我说的不是阅读书籍的这个概念,但是按照我家乡的方言理解:读书上学,学习文化也是一样的,可以治病,可以帮人摆脱痛苦。
怎么说呢?用李嘉诚先生提出的一句经典名言概括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读不读书,学不学习,在两者间选择之后,结果天差地别。
分享一个身边真实的故事。
南方一个村子里,有两户人家,是一对年近花甲的兄弟,没上过几天学,一辈子靠出卖体力过活。由于家里条件差,房子迟迟未修缮,破败不堪了。村里下了最后通牒,让他们在三天之内拆除造新。
因为时间紧迫,兄弟俩没法,只得同意了,按了手印,四处借钱,找工人,建房子。房子勉强建起来了,钱却如流水一样地出去了。渐渐的,借的钱不够了,村里原本说好的补贴也迟迟不下来,到后来竟说根本就没有这笔钱。
之后,他们走了贷款这条路,于是各自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不过,两户人家找的借款方不太一样,一个全部都是银行贷款,另一个则是部分银行贷款,部分民间贷款。同样的贷了十万块钱,利息却相差甚远,银行的月息是六分,民间金融公司的利息,竟高达十分半。
苦了半辈子,人到中年的他们竟然还要背负起这样沉重的担子,不得不让人唏嘘。
在这个故事中,似乎和读书、知识这个话题毫无关联。
但是,其实这一切的结果的根源都来自于兄弟俩最初没有读书,没有学文化的缘故吧!
因为没有读书,没有上学,不识字,不懂文化,他们没有去做除了体力劳动额外的工作。一辈子只能靠最基本的劳力养活自己,养活一家子,也无法实现财富累积。
因为没有读书,他们不知道拆房时的那一纸契约上,究竟写了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那小小的一个手印一盖,意味着什么?
因为没有读书,他们不知危房拆除,村里没有补贴款,该如何去争取捍卫自己的权益?
因为没有读书,他们也不知道贷款十万,月息10.5,一个月究竟要多少,又意味着什么?
但是,是他们愿意不读书,不上学,不学文化的么?并不是,只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穷,连吃饱饭都是个问题,哪里来的精力去谈学知识,学文化呢?
这是无可奈何的,又是让人扼腕叹息。不过,幸好他们有儿女,尽管也没有很多收入,却也可以分担一些。
而我就是老大家的女儿。其实,这并不是多么让人同情和可悲的事情。在我父母的年代里,读书识字确实是样奢侈品,可以有幸拥有的太少太少。
年纪轻轻,就要负担起这样的债务,似乎有些惆怅。
但总归,到我这一代是幸运的。从小,父母并没有让我受什么苦,什么累。他们把最好的东西,给了我。让我有机会读书,上学,念大学。
到如今,我终于可以靠自己的本事养活自己,还可以努力为父母做些什么。
知识改变命运。我始终相信这句话,在勉励自己的同时,也想把这句话告诉给你们。今后的日子,我并不会去悲伤,惆怅,只想继续学习,坚持努力,做我想做的,承担我应该承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