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再次讲了我的认识,我们到底在防御什么?经典的说法是,我们在防御不愉快的情感,而这可以有三种:焦虑、抑郁和愤怒。我的理解是,我们在防御自体的虚弱和关系中的恨,而它们都指向了死能量与毁灭。自体的虚弱是担心自体被死能量毁灭;而关系中的恨,是担心客体被死能量所毁灭。焦虑,是担心毁灭将发生;抑郁,是觉得自己制造了毁灭;愤怒,则是想去毁灭。
投射与内摄
至于复杂的防御机制,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向去理解,一个是向外,一个是向内。向外,就是要把“我”的东西投射到 “ 你 ” 这个外部世界;向内则是要把 “ 你 ” 的外部世界的东西,吸纳到 “ 我 ” 之中。
这就涉及到两个最基本的自我防御机制:投射和内摄。
昨天我们讲了投射这个概念。可以说,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一切感知,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至于内摄,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布莱克曼给出的定义是:“你形成一个他人的影像”,也就是外部世界的客体,在你的内在心灵中形成了一个意象。
可以说,投射是你将内在心灵展现到外部世界的屏幕上,而内摄是外部世界的存在,被你吸纳到内在心灵中。
投射时,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投射“坏”,因为我们的内在心灵能够处理“好”,而我们一开始处理不了“坏”,所以要把它投射出去。并且,在最原始的投射中,一个人会难以意识到这是内在心灵的投射,而会认为“坏”就是的的确确存在于外部客体上,而不存在于自己内在心灵中。
投射和内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过程。
布莱克曼在书中讲了一个投射的例子:
一位女士说,她认为上司在生她的气。具体事情是,上司要她立即弄好一份备忘录,但她事情多,没及时完成,拖延了时间,虽然上司没对她表达不满,但她一整晚都没睡着,因为她担心上司生气了。
这个例子中的事情真相是,这位女士才是生气的那个人。她认为上司明知道她事情多还给她安排了新工作,而且还要求她马上完成,这让她很愤怒。可她认为愤怒是坏的,于是把它投射给上司。
布莱克曼对这个事例的讲述到这儿就结束了,而我认为可以补充的是,通常这种案例中,来访者的感知放到其原生家庭中是合理的。例如这位女士,她的父母可能会这样过度使用她,并且当她没有及时完成时,会对她很生气。同时,这位女士也的确会无法意识到她自己的愤怒,因为她的愤怒,在她的原生家庭中常常是不被允许的。
可以说,这位女士是一个“内在苛刻且容易愤怒的父母”,这就是她内摄了自己父母形象的结果,然后在和上司的关系中,她把这个内在形象投射给了上司。
这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她的上司的确是苛刻而容易愤怒的人,这样就验证了她的内在感知,于是她的生命就出现了一次循环,认为权威都是苛刻的;但也有另一种可能,上司没有愤怒,而她也看到了这个真相,不仅如此,她还把这个相对宽容的上司形象,再次内摄到她的心灵中,于是,她的内在关系模式,就得到了修正。
只不过,生命最初投射和内摄都容易发生,而一旦你形成了一个稳固的自我,内摄就会变得不容易了。
切割与认同
向外投射“坏”的时候,容易发生切割。切割的意思是我们认为自己身上没有这份“坏”,这份“坏”只存在于外部世界。这样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分裂和否认。而向内内摄的时候,则容易发生认同。我们认同了一个东西,然后才能把它们吸纳到自己心灵中。
布莱克曼在他的《心灵的面具》一书中,讲了多种认同,我来分别为你讲述一下。
1. 与幻想认同
这常常是认同了一个英雄人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追星。例如,弗洛伊德一直崇拜汉尼拔,他是北非古国迦太基的英雄,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挑战了罗马帝国。而弗洛伊德也可以说是这种英雄,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发展了泛性论,我认为这都是英雄行为。
这还只是众所周知的。实际上,在弗洛伊德的职业生涯一开始的时候,他就展现了这种挑战权威的特质,例如他说,癔症在男人身上一样会发生。当时主流的观点认为,癔症是女人特有的疾病,弗洛伊德的这个观点就等于冒犯了整个医学界,导致他多年一直受排斥。我认为就这一点而言,弗洛伊德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2. 与父母潜意识或意识中的愿望 / 幻想认同
认同父母意识中的愿望,这很常见,也不难理解。
认同父母潜意识中的愿望,这就很有意思了。例如一对超节俭的父母,养出了一个极其奢侈浪费的女儿,他们为此很痛苦。但深入谈了之后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有各种纵容女儿的行为,可以说他们出现了分裂,意识上希望女儿像自己一样节俭,但行为却向女儿传递出相反的信息,愿意无限地满足女儿的所有欲望。
向父母潜意识的愿望认同,会导致这样一种痛苦:父母的行为传递了一个信息,而他们言语上又传递了相反的信息,特别是当父母太克制欲望,却把你培养得不懂得克制时,他们还会斥责你,你怎么这么坏!例如,我的一位朋友,她小时候和妈妈逛超市时,妈妈会给她买最奢侈的糖果吃,但回到家里,妈妈就会斥责她奢侈浪费,买什么都买最好的。
3. 与理想形象或客体认同
这和第一种认同“与幻想认同”很像,只不过一个是认同了幻想人物,一个是认同了自己认识的真实人物,把对方理想化。
例如,我作为一个有点名气的人,常遇到狂热的粉丝,把我理想化,认为我不在乎钱、没有心理问题、一心想助人等。当他们这样认为我时,有人是希望能遇到我这么好的又有资源的人,然后就可以帮助他们了,有人则是想把我当做偶像来学习,后者就是想认同他们想象中的武志红。
4. 与攻击者认同
是指你曾经被虐待,或者目睹过虐待,而你认同了施虐者。如果你太过于认同施虐者,那就可能成为一个虐待狂或一个恶霸。
例如我老家的一个家族中,父亲打老婆孩子,而他家的几个儿子长大后都存在这个问题。
与攻击者认同,是容易理解的,这虽然让你变成了坏人,但攻击者是有力量的,而被攻击者的自体是明显虚弱的。
5. 与受害者认同
你目睹过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关系,而你成为了像受害者那样的人,当别人攻击你的时候,你容许了别人的攻击。
认同加害者,可以让一个人感觉自己有力量,而避免了体验虚弱感;认同受害者,可以让一个人感觉自己有道德,而避免了恨意,和恨意会带来的内疚,同时也让自己免于对抗带来的恐惧。
6. 与丧失的客体认同
一位重要的人物去世后,你变得更像他了,以这种方式把他的形象留在你心中,以此就可以不去面对失去他的事实。
这既为了避免面对失去亲人的悲伤,有时也是为了避免内疚。例如,这样的亲人在世时,你恨极了他,而他离世后,你感觉到内疚,于是通过变成他的样子来对他表达忠诚。
投射无处不在,认同也无处不在。我甚至会觉得,我们头脑里的各种认识乃至各种感觉,都可能是认同的结果。内摄和认同的防御机制,可以让我们明白,所谓的“我” 未必是天生的,可能是不断认同形成的结果。
(摘自得到武志红心理学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