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亲密的伙伴,陪着我们长大;故事是无言的老师,教会我们温暖。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民间故事还是童话故事,大多以美好与团员结尾。和很多人一样,我曾经在谈到童话的结局“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而又快乐的生活”时也发出过戏谑式的笑,甚至嗤之以鼻。但是,就在前几天,我才真正的认识到,美好的结局对于孩子的意义。
每天晚睡前,我和老公会轮流给女儿讲故事,我们希望孩子每晚都能在故事的陪伴中进入梦乡,慢慢地,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有一晚轮到我讲故事,正好前几天我又重温了《牛郎织女》的凄美故事,于是不加考虑地讲起来。我尽力做到声情并茂,在牛郎被哥哥嫂嫂赶出家门的时候,织女被迫带回天上的时候,我甚至还故意哭着讲。平时,讲一个故事不知道要被女儿打断多少次,因为她的问题总是很多,问个不停,为了保持故事的完整性,我和女儿约定过很多次:只有讲到一个大的段落或者翻页的时候才可以提问,但每次她都毫不顾忌之前的约定。但那一次,我慢慢地讲着,女儿趴在我的身边一声不吭,静静地听着,这与平时的她很不一样。“从此,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就带着两个孩子和织女相见。”终于讲完了,我舒了一口气,准备宣告睡觉。
转眼看女儿,她若有所思,缓缓地开口了:“妈妈,我有个问题,牛郎为什么要离开家?我不想让他住在茅屋里,那里不好。”
“因为他的哥哥嫂嫂不喜欢他,把他赶了出去。”我回答道。
“为什么他的哥哥不喜欢他?他的爸爸妈妈去哪里了?”女儿又问。
“他的爸爸妈妈死了呀。都饿死了……”我又加了一句,想赶快结束这场无休止的问答。
“那他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吃东西?为什么要饿死?”
“因为他们家很穷,爸爸妈妈不舍得吃,把好吃的都留给了牛郎和哥哥了。”我开始编理由。
“可是……可是……他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吃东西?”说着说着,女儿哭了起来,泣不成声。我和老公都很诧异,不知如何是好。哄了好久,女儿才开口说:“妈妈,以后别讲这个故事了,好不好?
“为什么呀?这个故事不好听吗?”我问道。
“妈妈,我一听这个故事就想哭。牛郎太可怜了……我想让牛郎住在家里,不要住在茅屋里,那里有野兽,很危险。我想让他的爸爸妈妈在他的身边,这样就没有人欺负他了。我想让他和仙女在一起,永远不要分开。”听着这些,我才忽然明白,这个故事虽然结局在我看来还算圆满,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这已经非常糟糕了。他们的世界是美好的,圆满的,他们不允许悲惨的人和事存在。
是啊,美好的结局对孩子来说多么重要。好人应该有好报,恶人应该有恶报,人生可以经历磨难,但最终要以美好结束。这是孩子对故事的期待,也是故事创作者的良苦用心。我忽然感到自己曾经的戏谑之笑是多忙无知。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得有多大的胸怀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个个美好的故事教会孩子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如何保持天真与美好的心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