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时代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到颛顼时代。颛顼,姬姓,本名乾荒,因其受封高阳,即今河北省高阳县,因此世称其高阳氏。黄帝崩,葬桥山,高阳立,为颛顼。
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昌意为黄帝与嫘祖次子,封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同样是在一段瑶光感应故事的光环之下,生下颛顼。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静渊有谋,疏通知事”来描述颛顼,可见颛顼是位沉静博识、聪明敏慧而颇有谋略的人物,在民众中显然也具有相当的威信。根据史籍文献中的线索,颛顼头颅尖、扁而长,这一描述,与考古发现我国先民中所存在的人工枕骨变形现象相合。
颛顼十岁时,便受命前往东夷部落其叔父少昊处学习部落大小事务的处理。二十岁时,黄帝崩殂,颛顼凭借其所具有的与华夏部落联盟和东夷部落联盟兼优渊源的独特经历以及自身卓越的品德能力,成为黄帝事业的继承者,都于帝丘,其地大致在今河南省濮阳东南。
颛顼基本承继了黄帝的理念,用司马迁的话说,叫做“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专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他合理配置与利用自然资源,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准确把握农时季节与规律,教化方针顺应民间信仰,将祖先祭祀活动规范化、礼仪化、严肃化。
颛顼所辖部落区域范围较黄帝时代有所扩大,《史记·五帝本纪》称其治所“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可见,颛顼经营所及,北至今天河北省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今天甘肃省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已经基本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落联盟捏合起来。颛顼常深入各地进行视察,所到之处,受到各部落民众的热情欢迎。可以说,用“泽被宇内,功德盖世”来描述,是丝毫不嫌夸张的。可以这样认为,颛顼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同时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改革家。
颛顼在其执政期间内,循序渐进的推进了多项重要的改革进程,深刻影响了社会格局的演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他废除了原始色彩极浓的氏族图腾制,首创官吏职事制,同时按地域组织社会,打破了原有部落族群间的血缘壁垒,促进了统一民族体的融合与形成。定婚姻,制嫁娶,梳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人伦观念。泰山封禅,首开先河。
接下来,颛顼围绕三方面实施了重点改革,实现了全面的破局治理。
首先是与共工部落的纠葛。共工氏为姜姓,是炎帝后代,治所在太行山东麓今河南省北部地区。共工氏的出身决定着其与黄帝一脉颛顼天然不同的政治阵营。更为复杂的纠葛因素,则是围绕治水等水利问题所展开的。在先民社会,农业是重大的问题,而随着农业发展的演进,水利成为影响农耕发展的关键。共工氏部落是传承悠久的治水世家,其理念为“壅防百川,堕高堙卑”,简单讲,便是以堙塞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筑堤蓄水的水利方针。这种忽视自然规律,盲目相信人类能力而对自然一味粗暴干涉的方法与思路,显然是与颛顼的睿智和深邃相左的。颛顼在东方少昊部落同样积累了长期的水利工作经验,在此问题上更倾向于因势疏导的办法,因此,共工作为已经丧失政治威权的炎帝族人,决心誓死捍卫自己在治水这一专业领域内的威权地位。最终,双方选择通过战争来解决这一争端,共工战败,往西北今宁夏自治区方向而去,并以极其惨烈的方式身死族灭于不周山下。颛顼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却并未真正了结关于治水路线的争论。这一路线斗争,掺杂着复杂的政治因素,一直持续到大禹时代。《史记•律书》中“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同样也说明,颛顼的水利方略同样是在借鉴共工治水办法的基础上所阐发的。
《左传》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颛顼时代的第二项重大突破,正与此中的“祀”字相关,史称“绝地天通”,其实质是一场思想和社会领域深内刻的宗教改革和文化革命。改革的背景,正是其时科学发展水平落后,先民崇尚鬼神的社会环境之下。族民过度崇尚鬼神之说,因而废弃了人事,占卜成风,巫祝泛滥,其中不乏投机者,借敬神之名,渎神敛财。这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社会财富的耗费,很多具有理性思维的人才不能很好的发挥自身的才能。颛顼认为,放任这样的民风是非常危险的,然而蒙昧是迷信的温床,面对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想要骤然间扭转人们的思想亦是不现实的。他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顺应民众的诉求,从另一个维度来解决这一问题。他采用温和的手段,将祭祀之事的重要性予以明确,并进而自然顺势的将其神圣化、规范化、制度化、仪式化、严肃化,进而提高了巫祝行业的从业门槛,“绝地天通”,一定程度上垄断了祭祀权,将祭祀神权与政治威权相挂钩,禁断民间私人占卜、沟通人神的活动,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并以身作则,亲自按时参与到祭祀活动中,严格遵行各项制度,净心诚敬的做出表率。可以说,颛顼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成功调和君权与神权冲突的一位政治领袖,为后世中国较淡的宗教色彩做出了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发展路径不至走上虚无主义的歧途,可以成功避免西方黑暗的中世纪,更不会出现类似今日阿拉伯世界和印度社会因宗教因素而对社会发展的极大制约和阻碍。在“绝地天通”基础之上,颛顼进一步任命南正重负责祭天,以和洽神灵;北正黎负责民政,以抚慰万民,将神事与民事进一步分离,并劝导百姓遵循自然规律投身农业生产,鼓励族群开垦田地。
颛顼的第三项重大治功,是天象的观测与历法的定制。如前所述,要摆脱迷信,重要的是对自然世界的发现与掌握,而对天象的观测和历法的定制,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颛顼按日月运行定四时之分和二十四节气,并在黄帝历基础上进一步编制了著名的“颛顼历”。颛顼历是一种古四分历,以365.25天为一回归年,29.53086日为一朔望月,定一年为360天,十九年七闰。这一历法一直沿用至西汉太初历的制定为止,后人因之推颛顼为“历宗”。
除此而外,由于颛顼自幼受到叔父少昊的影响,在音乐方面亦有建树,创作了纪念黄帝的《承云曲》,还发明了既表征威权又创新艺术的鼍鼓,即以扬子鳄皮所制成的鼓。颛顼还首创高低两声部,丰富了乐音的表现形式。颛顼之子老童具有出众的歌唱才能,老童之孙长琴为民歌谱曲。由此,由颛顼肇始,而成音乐世家。
颛顼的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演进时代,经济关系的变化带来社会的剧烈激荡,颛顼则以其独有的魄力推进了历史的进程。他规定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须先回避,否则要被拉到十字路口示众惩罚,兄妹不得通婚。这些看来或许略带争议的措施,客观上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伦科学的规律,为推动历史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颛顼二十岁即位,在位七十八年,享年九十八岁,高寿而卒,葬于濮阳。他长期稳定而持续的统治时期,是中华文明肇始期的大发展时期,先进文化得以推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口出生率大为增加。
颛顼是一位睿智成功的改革者,他的改革,上承炎黄农业发展的经济变局,下承尧舜禹王国格局端倪初露的政治变局,以坚定的改革推进经济与政治间的社会变局,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理清了改革脉络与发展链条,避免了经济变局继而政治革新,以致社会机制无法合理消化,乱象丛生的动荡可能。颛顼作为革故鼎新改革事业的肇源圣人,为后世千秋万代的改革先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财富,功高至伟,彪炳千秋。
国学大师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汉以前人相信轩辕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这是中肯的评说,切当的指明了颛顼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颛顼生子穷蝉,颛顼崩,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