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位主要人物,十二金钗之一,但作者把她归于“薄命司”的册子里去,可见也是个有命无运的人。
宝钗出身于皇商家庭:“家有百万之富”,这个家庭又“本是书香继世之家”,宝钗的“祖父手里也爱藏书......无所不有”。宝钗十分博学,诸子百家无所不知,唐诗宋词元人百种无所不通,甚至但凡书上提及的草木之名也无所不晓,致使史湘云也甘拜下风,佩服她“知道的竟多”。
再说宝钗之貌,《红楼梦》第五回写道:“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第二十八回,描写宝玉要看宝钗戴的红麝串,可是因为宝钗“生的肌肤丰泽”,所以好不容易才褪下来。这时,宝玉注意到了宝姐姐的"雪白一段酥臂"......
可以说,宝钗在做别人女儿时是十分幸福的,不但家庭富有,而且才貌双全,更有哥哥和妈妈的庇护。书中写道:一面说,一面伏在他母亲怀里笑说:“咱们走罢。”黛玉笑道:“你瞧,这么大了,离了姨妈他就是个最老道的,见了姨妈他就撒娇儿。”薛姨妈用手摩弄着宝钗,叹向黛玉道......母亲身边可爱的小女儿形象尽显,不由得让黛玉心生嫉妒,直要认薛姨妈做干妈。但是这一切只限于宝钗婚前,从订婚那日起宝钗的悲剧就真正开始了。
宝玉和宝钗的订婚可以说贾府的主子们一力促成的。因为对于主子们来说,他们希望娶的是宝钗,主要出于家世背景的考虑。黛玉只是个孤儿,除了贾母爱屋及乌对其多加怜惜外,可以说是孤家寡人。父亲去世后完全失去了最后的依靠。即没有豪强亲戚,也没有万贯财财,在贾府这个势力的地方自然是不得待见的。
再者宝钗会持家过日子。薛家乃四大家族之一,宝钗的日子应该是锦衣玉食。可她唇不点眉不画,衣着半新不旧,不张扬不奢华,安分随时。看她帮惜春筹备作画,颜料笔支该用则用,不该用绝不浪费,处处透着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贾府眼下虽说家大业大,但进得少出得多,子孙们已经养成了奢侈浪费的习惯,特别需要一个宝钗这样的媳妇来打理家事。
对下人们来说,宝钗素来待人宽厚深得人心。黛玉经常是依着自己的性子来,贾府的丫头婆子也觉得跟薛宝钗好相处。上下一心,他们的婚事也就这样促成了。贾母也不得不屈从。
然而,所有人都忽略了宝玉对黛玉的感情,在她们看来,只要一结婚宝玉也就会收了心好好过日子了。没想到她们的不经意,她们的以为却造成了宝钗婚前婚后截然不同的命运。他们的婚姻对宝钗来说是无比难堪的,因为贾府的主子们唯恐明说娶的宝钗,宝玉会不同意,因此骗宝玉说娶的是黛玉。至于仓促结婚的目的也不过是“给宝兄弟冲冲喜,借大妹妹的金琐压压邪气”。一个妙龄女子,一个富家千金就这样被当做替身,被当做冲喜的工具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当日,宝玉仍以为娶的是黛玉,直至:喜娘接去盖头,雪雁走开,莺儿等上来伺候。宝玉睁眼一看,好象宝钗,心里不信,自己一手持灯,一手擦眼,一看,可不是宝钗么.宝玉悄悄儿的拿手指着道:“坐在那里这一位美人儿是谁?”袭人握了自己的嘴,笑的说不出话来,歇了半日才说道:“是新娶的二奶奶。”众人也都回过头去,忍不住的笑。宝玉又道:“好糊涂,你说二奶奶到底是谁?”袭人道:“宝姑娘。”宝玉道:“林姑娘呢?”......便也不顾别的了,口口声声只要找林妹妹去。
随后不久,宝玉借赶考之际,弃家弃她去。 婚姻成了宝钗生命的分水岭,婚前母兄跟前的小女儿,小妹妹;婚后不久就成了弃妇。可怜我的宝钗,年纪轻轻,无依无靠,只能默默忍受世人的非议。
再看看同是寡居的李纨,他的丈夫贾珠虽然早夭,留下她独守空房。但是他们育有一子贾兰,李纨在贾府中的地位是长孙媳,丈夫死后恪守妇道,独自抚养贾府的下一代,获得众人的尊敬,在贾府中的地位不可动摇。晚年更是因为贾兰的出人头地而安享晚年。
宝钗则又不同,她不过是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在世俗的眼光中受尽白眼,短期内或许还好,时间久了,如果再没有孩子,她在贾府这种地方恐无立身之地,前景堪忧。婚姻给了宝钗无比尴尬的身份与地位,此时的她是该留在贾府?还是回娘家?我可怜的宝钗她该何去何从?
婚姻无疑成了宝钗生命的分水岭,婚姻又不是哪个女子的分水岭呢!只不过跨过这个分水岭,有人进入了幸福之门;而有人却跌入了深渊,可怜的宝钗无疑就是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她,又无力无法摆脱婚姻的束缚,只能孤独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