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脑要写点什么时,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写什么,茫然四顾,甚至有点心灰意冷。
我究竟是不是写作的料?
最近看了不少文章,越看越是触目惊心,感觉自己的实力差的太多。平心而论,我认为自己也读了不少书,就算现在不读,应该也凑合能写点东西才对,可总有江郎才尽,捉襟见肘之感。在简书也写了近10万字,可是去看看大咖们写的东西,常常会汗颜无地,默默的低下了头。语言风格,组织材料能力,观点是否深刻犀利,都是不能比的。
读了《拾遗》很多文章,又不过瘾,关注了六神磊磊的公众号,不就是写金庸吗?N年以前我都读了很多遍了,部分作品还是读了好几遍。可是看看六神写的文章,觉得要是自己写出来,只能是普普通通,六神要是打分99,自己高估了只能在60分左右。
差距在哪里?冷静下来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 眼界
眼界决定了思维走向,决定了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眼界有多远,思想就有多远。
如何能开阔眼界呢?读书或者行万里路,增加见识和阅历,行万里路对多数人来说,可能条件不予许,那就多读书。
刚刚说过,我也读了很多书,为什么还是这么大差距呢?其实你读的书还不够。在阅读六神的文章时我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字里行间你就能看到差距,有些知识点你稍有涉猎,但是他已经熟练掌握了。你的知识恰好可以看懂他写的东西,但是你写不出来。就像看见别人打了一套拳,你正好知道这路拳法,略知一二,所以你看的出来他打的好不好,精不精彩,你可以很过瘾地欣赏,但是自己无论如何打不出来。
再打个比方,看见花开,你马上能想到一句诗,觉得自己很厉害;但是大咖能想到十句有关花的诗词,甚至是所有相关的诗词都能给你理出来,你信不信?这就是差距。
我们自以为读书多,其实人家比你读的多的多!
(二) 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读了很多书,也未必能达到大咖的水平,为什么呢?人和人读书也是不一样的,读完一本书你消化吸收了多少?你是怎么读的?
很多人读书,都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看完了觉得精彩,哪里精彩说不上来,读的时候也是击节赞叹,合起书来全无心得,就看了个热闹。真正读懂一本书,是要先粗读,再精读,然后边读边做读书笔记,精彩的地方或者要隘部分要反复读,笔记写了一大本,最后还要写个读后感。这样比较一下读书方式,就知道差距在哪里了。
粗读一遍,你也就是看了个小说,多知道了一个故事而已,无他。书里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语言风格,线索铺垫,矛盾冲突,人物塑造你可能都没有注意到。
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来源于读写,只读不写是不行的,就像看师父练拳,你不比划,光是看,永远打不出来。
读书笔记,读后感,甚至灵光一闪的什么东西,必须天天写,时时写,才能练出来文笔。从不练习写作的人开笔就能写出来好文章,这样的天才没听说过。
多写多练才能驾轻就熟,随心所欲表达想要表达的东西,这就是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时间一久,就能形成风格,那么你就成为高手了。
(三) 不但知识面要广,还得懂精准的专业知识
听说有一部电视剧最近很火,叫《长安十二时辰》,没时间看电视剧,我马上在网上看了一遍原著。
作者描写了唐朝长安城里发生的一件大案,从开始到结束十二个时辰,故事节奏极其紧张刺激,因为时间紧迫,追凶缉拿的任务落在一个死囚犯的身上,几乎是要一己之力拯救长安城,追查线索时断时续,每每陷入绝望,又总能绝处逢生,死囚犯张小敬九死一生,却从不放弃,几乎是在注定失败的结局里最后翻了身。
抛开精彩的故事内容不说,单是书中讲到的各种知识都能把你惊呆。
长安城是什么样的,大到结构布局,小到一屋一舍,街道水系,人们的衣着打扮,常用物资品类价格,生活习惯,官场规则,特务机构如何运行,老捕头侦查缉拿手段,兵器种类性能,各种细节清清楚楚,让人身临其境,叹为观止。据说作者写这部书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查找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文学典籍,甚至四处求教专业人士,力求细致准确,原样还原一个盛世长安城给你。
所有的佳作都是下足了功夫,反复打磨才呈现给你的饕餮大餐。
文章写得不好,无他,不是你读书不够多,就是你细致功夫没下到。
加油吧,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