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被各个大咖精彩的理论刷新着认知,感慨着为什么他们总能想的如此深刻,讲出来却又能如此的深入简出。后来得知原来是一种叫做‘元认知’的东西在起作用,THINK WAHT YOU ARE THINKING。 思考你的思考,跳出一个世界看待自己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总结反思优化,从而每年得到一个升级版的自己。
刚学到这个理论时很受用,总是在懊恼自己为什么不早点知道呢,像得到宝贝一样天天等着去看大咖们的新作。 昨天无意中和一朋友聊起来,埋怨老师为什么不早点教会我们呢,朋友说,老师教了呀! 我说哪有,中国教育没有批判性思维这一门课呀。 她像不认识我一样看着我说:数学的推理,语文的总结,不都是在教思维嘛。我说,那些只是公式啊,应用题而已啊,都是背诵的东西,现在看起来确实是逻辑思维的奠基,不过没人告诉我还可以这么用啊! 在我说这话无比自然,没有一点羞耻的时候,她扔过来一个不屑的眼神: 谁让你不往深入再想一步,这还用等人教吗?没人教你就不去做了?
没人教,没人叫你去做,你就不做了吗?
回想起来,虽然当时自己也算是半个学霸,在别人眼中看来是不怎么费工夫就拿个状元探花的,可自己多出来的时间,却一点也没去钻研所学的这些知识概念后面的内涵本质,没有去考虑学了它们能怎么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数学就是数学,对我而言只是公式,只是纸上的应用题,只是我要去完成的功课,老师要考的题目,家长要的分数。至于它的意义,它的迁移应用,完全没有想过。或许说,我一直在等着别人告诉我答案,告诉我要做什么,要怎么做。
思考的时候,差那么一步;做事的时候,差那么一步;一年两年下来,和别人差距的就不止是一辈子了!
乍然回首思考自己过往的时候,是触目惊心的感觉。 恼恨自己为什么浪费了二三十年,恼恨自己活着原来都不是为了自己,上学是爸妈告诉我要读好书,上好学校;读书是老师和书本告诉我这是一个概念,它可以变出什么什么类型的题目,而没有想过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找那些属于自己的知识;工作是老板告诉我要做什么,工作范围多出来的活,略高于我能力的活,我一直都把它当做累赘,而没有想过借此平台,培养专属自己的职业能力。思考的时候差了一步,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都只会越来越远离正确道路。
记得参加一次新东方雅思考试培训的时候,阅读题总会有1-2道题属于自己的弱点,没有办法完全掌握。那时老师说,你要用10倍功夫去琢磨这一道题,差一题就成绩差0。5分,0。5分差距就是一个级别的学校的差距,读完四年出来差的就是一辈子。虽然当时我也像被打了一下鸡血,但由于刻意练习直到掌握这一类题的操作性难度较大,最后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安慰自己可能不会出这一类题,出了我也或许能做对呢~~~抱着侥幸的心理,而不是死磕自己,差那一步,确实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自己从来在学习上都使用一些小聪明,像高等数学,当时只用了2个晚上就达到一个70%的分数,心里便沾沾自喜,觉得IQ很高,比室友天天苦读一个学期得到的分数也就少了10分8分而已。 可学习就是为了一个分数吗?行动上差了一步,(或许这就是最难的那一步,花费的是80%的精力),分数上差了一层,对概念的内化深刻性就是相差一个级别,应用到人生上,差的就不止一辈子了!!
所以,在浪费了三十年后,我终于明白了,罗振宇最提倡的那句:“死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