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是第二次看剧的开头五分钟之内就泪流满面了,然后泪水几乎不断,第一次是因为第一次近距离看音乐剧的冲击感,这次是看舞剧《醒狮》的触碰深层文化无意识的连接感。
开场不久,就看到满满的广东文化的元素,以非常有意思而非简单堆积的方式、高级的呈现出来,醒狮、板凳、鸡公榄、风车、趟笼门剪影、擂台、竹搭脚手架……饮茶尤其有趣,以俯瞰的角度看到饮茶的叩谢、碰杯、铜壶加水、小二抹枱…甚至包括阿妈打仔的憋屈,包括纨绔子弟少爷千金的作风,后面竟然还有英歌舞(希望我没看错吧)、击鼓…,越是熟悉广东文化的人就越能像捡宝一样,你觉得你都认得但又都不认得,从全新的配乐中我听出了“男儿当自强”,从采青擂台之争看出了《方世玉》,从现代舞蹈中识别出意象来,味道浓郁又清新抽象,新鲜绝妙又异常熟悉;看到咏春、南拳、舞狮的动作用现代舞蹈的形式呈现交融在一起,各种文化元素有张有驰的有机整合在一起,还能顺畅的表达一个故事,真的太感动了。感觉,式微的广府文化活过来了。
作者和舞者们对广东文化绝对是有做功课的,从三元里地点的选择(因为三元里与鸦片战争的历史),到把狮头的成型渗透在换幕之间(一开始竹轧框框,再糊纸,再上布,再加狮身子…),还有大头佛(引狮人)的作用(后面还有传承,那太感人了),到大型狮头舞美的逐步呈现……细微处让整个基本是现代舞的故事很接地气。所以更加让人觉得是一些很懂行的人,尝试让文化唤出新的生命力。我感觉我的泪水,是一种老怀安慰的泪水。没想到我对广府文化爱的如此深沉啊。
而为什么说它很高级呢,好像是有点拜之前的“舞蹈风暴”所赐,整个过程中,经常能看出可圈可点之处,好多个时刻都惊叹其表现方法的精妙,例如板凳的成千上万种排列组合的用法,使它幻变成不同的物件/场景/氛围/关系;光影、和大型空间分割道具的使用使舞台时而深邃时而广阔、时间时快时慢;原创音乐非常加分,情绪搭配得非常好;有大段的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但绝不是单纯舞技炫耀而是重点情绪环节的抒发;群体舞的编排又每次都不同,一直很有新意;难度动作不是为了堆砌而做,而是情到浓时迸发一气呵成;情节的铺排也是轻重快慢张弛有度;而且舞者们不仅跳的好看,还很注重演技,表情丰富,我好记得那几个脚夫龇牙傍哨的样子,和小凤从绝望悲伤到毅然决然的蜕变,所以不仅能欣赏到非常美的艺术呈现,看懂故事一点都不困难,很容易就随着角色进入到情节中,觉得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到后面,世界观的提升也没有硬上价值的感觉,而是很自然而然的,让观者情绪慢慢累积,到群体击鼓时,家国情怀到达高点,热泪盈眶,激动不已。(我甚至觉得这种很中国特色的最后一定要上升到家国情怀的路子,对这个剧是很适合的,如果停留在前面三个人的私人关系的话,我反倒觉得这故事太浅薄了。)。
也并不是说太过高级就是好事,之前看过几次云门的演出,看得我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人家说艺术自然是100个人心里有100个哈姆雷特的,但我觉得如果一个艺术很有距离感,无法感知到背后的含义,是不是这个表达不太到位,成了无效沟通呢?这次我真的非常惊讶和感动,现代舞一样可以讲好一个故事,让人们既看得懂,又能激发想象的空间,被极致的美唤起敬畏之心,然后从中还能反思映照自己人生,让灵魂激荡起来。这种感动产生的泪水,那绝对是艺术之美带来的激动了。
最后的泪水出现在结束前。最后群体击鼓高潮之后,再来了一次击鼓,是安静下来后一个人的击鼓,背景上打出“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中华当崛起,日月共乾坤”的字,击鼓的人击出的是最经典的舞狮的鼓声节奏,那一刻,我泪崩,泪崩于,我想到了时间来到此时此刻,似乎中华人民又再一次站在我不招惹人人却欺负我的委屈的境地,听到这样团结人心的声音真的好振奋;泪崩于,我想起现在在民间听到这段音乐,是春节期间无精打采的狮队一家家店铺的扫过去,像乞讨一样向店家采青的尴尬场面,他们已多年没有更新,就像一门死了的“文化遗产”苟延残喘存活着,仿佛狮子们都睡着了,不知道为了什么动起来,动不起来了,直到今晚看到全新的、有血性很年轻的狮子,感觉狮子真的“醒”了;然后!最后一个音符落下灯光熄灭,顶上的字幕器显示一行字:“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再次泪崩,仿佛在对我说,有些文化也不一定要变,有的一直保持着原本土土的样子就挺好的,因为那是它最原汁原味最纯粹的样子,只要,它的精神是“醒”着的。
呜呼,叹广府文化,叹中华于世界中处境。让我惊讶的是,我以为自己是愤青那类对广府文化或爱国语调颇有嫌弃的,原来那当中有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无能为力。感恩,让我看到,原来我是多么的盼望狮子“醒”过来;而醒过来的狮子是如此的美好,让人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