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许三观卖血为明线,一步一步推进故事发展;以许三观对家人的关爱与无私奉献为暗线,逐步丰富故事内容。抓着线索阅读,故事一目了然。然而看似简单明了的故事,却时刻扣人心弦,如一乐的身世、徐玉兰被批斗、许三观的生死、一乐的生死等。
许三观与儿子
对待不是自己亲儿子的一乐,许三观是矛盾的。他最喜欢的是一乐最不愿喜欢的也是一乐,而这矛盾仅仅是因为一乐不是自己亲生的。在这里仿佛引发了一个问题:养育之情与血缘之亲到底孰重孰轻呢?
对于一乐而言,从头到尾几乎只认许三观为爹,只有在饥荒年代,许三观带着全家都去吃面了,唯独把他留在家吃红薯那次事件后才使得他决定去当何小勇的儿子。当然,去当何小勇的儿子的原因只是想吃一碗面罢了。显然不是情感上的认父。但另一方面也令人不得不反思:我们是不是或多或少有些忘恩负义?许三观将许一乐养育大,仅有一次对他不好他就要去认自己亲爸爸了,仿佛以前对他的好统统都忘记了。
当得知许一乐不是许三观的儿子时,加上许三观对许一乐态度的转变,我一直担心许一乐真的会离开许三观,而许三观也任由他去。吃面事件的发生,我担心的事发生了。但作者借助这次相互远离,反而拉近了父子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读完全书回头再思考,这样的处理方式,大概也预示着《许三观卖血记》不同与《活着》的悲伤。但初读的我依旧看得胆战心惊,生怕一不小心,许三观就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了。
对于许三观而言,嘴里一直嚷着一乐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实际却疼他最深,也最爱他。
一乐打砸了方铁匠儿子的头,许三观虽然嘴里说着不要这个儿子了,实际上也确实把一乐推向了何小勇。但最后帮助一乐擦屁股的依旧是他。在一乐得了肝炎快死时,不顾自己性命一路卖血攒钱只为了救下一乐的也是他。
反观一乐的两个父亲,一个为了钱不愿认儿子,一个卖了血也要救儿子。差别巨大,令人唏嘘。最后,亲生父亲何小勇落了个被车撞死的下场,而养父许三观经历了隔三差五连续卖血依旧活得好好的。用许三观的话来说,这样的结局便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许三观与妻子
看着徐玉兰与许三观因为一乐的事吵吵闹闹时,一度以为他们过不下去了。却没想到许三观以徐玉兰犯了生活错误为由,自己也去犯了个生活错误相互扯平,使得生活归于往常。也许维持好良好的婚姻状态,两个人之间不能有互相亏欠的感觉。许三观的做法虽然令人觉得荒谬,但是却遵循着最简单的原理。那个年代,离婚仿佛是没人去想的事情,人们只会去修补一段关系,而不会开始一段新的关系。就像网络上的段子讲的,老一辈的人的东西坏了都是修一修接着用,而年轻人稍微坏了一点就要扔了换新的。
婚后多年,初心早已被日久消磨殆尽。身为读者的我也差点忘了徐玉兰是许三观对比了所有他认识的女人后做出的选择,满眼只看到许三观对徐玉兰的不满,徐玉兰对许三观的控诉。然而在面对困难时,他们却是彼此扶持,并未各自飞。
徐玉兰被批斗时,许三观给徐玉兰送饭,单独给她做了红烧肉埋在饭底。许三观老去,想为自己卖血吃碗炒猪肝二两黄酒,却被年轻的血头嘲笑他的血只有刷漆匠才会要,他在街头难过哭泣,儿子们只嫌弃丢脸,徐玉兰却心疼他,带着他到饭店点了几盘猪肝、一壶黄酒。最关键的时候,最难过的时候,你在。或许这就是夫妻吧。
《许三观卖血记》里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并没有老好人也没有大恶人。每个人既有他好的一面,也有他坏的一面,我们无法因为他的坏而否认他的好,也无法因为他的好就原谅他的坏。我想这才是真实的人性,世上少有十足的坏人或好人,多的是好坏参半或偶尔使坏的众人。而我们评价一个人,往往太绝对,不是好便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