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篇文章,一个过路人问路,父亲说,从这座坟前面过去,绕到山的对面就到了。小女儿说,从这片花丛旁绕过去就到了。
大人的视角跟孩子的视角是截然不同的,孩子的心灵装的大多是美好与期待,成年人的内心多了现实和沉重。
想起儿时家乡有人死去,我们的内心是怕怕的,害怕他晚上出现在某个角落或者趴在窗前吓人一跳,但却喜欢听闻别人杜撰死去的人的恐怖故事,然后害怕事情会得到验证,所以小时候很胆小,因为相信死后有鬼魂。
可是儿时的自己,尽管知道了那么多人死去,但对身边亲近的人不会觉得他们会离开,好像死亡这件事离自己和家人都很遥远,那些死去的人就像是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离开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随着年岁的增加,青年开始,身边有亲人或者朋友离去,才感觉到痛苦和沉重,也慢慢理解了生命的虚无,在这种虚无里继而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幸福,虔诚祈求自己命途顺利一些,也更加珍惜与自己亲近的人的感情。
在做事失败后,嚎嚎大哭完以后,常常用“富贵在天,生死由命”来安慰自己,似乎只有这样,才会让此起彼伏的痛苦有所减少,告诉自己要顺其自然。
岁月再洗礼,临近中年时期,面对死亡,心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死固然也是一件悲伤的事,但是却觉得它虚无而正常,也更加明白了”生死由命“的玄学,知道万物苍生本就是不一样的存在,人的福气与运气,虽然与自身的修为有一定的关系,但主宰他的大概还是命运吧,但命运是什么,似乎是看不到的。
人这一生似乎就是在走夜路,你根本不知道接下来的人生会怎么样。我们可以勾勒它的大体轮廓,在这个轮廓下尽力而为,不辜负自己的期望,也不后悔自己的所为,然而粗制细叶的涂抹大概不在于自己,而是环境赋给你的阻碍或者待遇。
“生即是死,死即是生”这样的辩证哲学大体是不符合普通人的生命观的,人人都未必豁达乐观,不惧生死。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是世人的常态感受,然而,不管怎样,只能向前,乐观快乐的向前,才会发现自己心里的阳光更加灿烂,自己更有朝、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