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代圣人,孔子一直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义以为上,安贫乐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也会以高标准来选择自己的朋友。近君子,远小人。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交良友如春风化雨,点滴浸润间相得益彰;交损友如冰雪寒霜,潜移默化间两败俱伤。
荀子也曾说过:“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友者,所以相有也。”好的朋友可以给人带来诸多助益,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交到一个好朋友,能够让自己一生更有光彩。
如何辨别一个人是不是君子、是不是值得你去交往的朋友,孔子教给你几招:
(一)择友标准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有益的朋友和有害的朋友各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是正直的、诚信的、博学多闻的;有害的朋友是谄媚逢迎的、态度伪善的、巧言令色夸夸其谈的。
有益的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直不阿,见多识广。人格独立正派,性情阳光明朗,没有谄媚之色。可以在你怯懦时给你勇气,在你犹豫不决时给你有力的判断。与这样的人交朋友,我们的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净化、升华。
而损友实质内心为小人,以利为上,胸中无道义。惯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邪恶,没有是非善恶的正确判断,善于阿谀奉承,内心无诚信,两面三刀,极尽恭维奉承之事,擅长挑拨离间,花言巧语,言不符实,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无所不至。与这样的人交朋友,心胸会越来越窄,格局也会越来越小。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因此,为了避免交到损友,可以按照是否“正直、诚信、博学”这三个标准来选择朋友。
(二)君子与小人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因追求高尚道义、共同事业而团结众人;
小人勾结而不团结,因个人利益一致而朋比为奸。
二者的根本不同在于是否有“德”,君子有德而小人无德。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而不结党营私。
君子为人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会去无谓地争吵,因此能够保持风度,不随意与人争执。不会像小人一样拉帮结派,谋求私利。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
君子出于公心,小人囿于私利。出于公心所以能胸怀宽广,纳百川而归于海,容五湖四海而不搞拉帮结派。出于私利所以就心胸狭窄,结党营私而排除异己,搞宗派主义而不讲道义原则。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曾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则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求大同存小异;
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三)自我要求
那么什么人可以正确地选择朋友呢?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尽管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但孔子认为,“仁”是区分善恶的准则,所以只有仁者之好恶才能当于理。
仁者具有最高美德,站在公正立场上,能明善辨恶。
惟有仁者,才能正确地爱,正确地恨。
不能正确地去爱,等于不爱,或者是实行了爱,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仁者,也就是君子,怀有天地间的大爱,愿意以最大的仁德教化世人,以最大的善意面对世事。这是一种境界,但不代表没有原则。
当有人试图以利益破坏仁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作为君子可以清晰地辨别对方是什么样的人,进而决定是否和他做朋友。
一个没有善恶分别的人是麻木的,没有处事标准的人是糊涂的。
(四)择友方法
1.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看他的为人处世,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看他的目的何在,他在你面前就无所遁隐了。
“观”比“视更为细致,所做的事情虽然是善事,但为达目的采用的方式方法不的不当,则也不能算作君子;
“察” 就更加审慎,行善事采用的方法虽当,但如果心事不在于此,不能安心于此,那么,也是虚伪的,又哪里能保证长久不变呢?
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
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今天发了财,他不会觉得自己钱多了而弄得睡不着觉;
如果穷了,也不会觉得穷,不会感到钱对他的威胁。所以安心是最难。
因此,真正了解一个人,需视其所为,观其方法,察其心思,方能准确无误,对人对事详细观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人的过错,各自取决于他所属的类别。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具有仁德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过错因人而异,各从其类,集中反映了犯错者的个人特点。
一个人的过错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性。
对所犯过错进行分析就往往能知道犯错者是哪一类人,如君子常因过于厚道而犯错,小人则常过于刻薄而犯错。
3.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一帮人整天待在一起,说话不涉及道义,只喜欢卖弄小聪明,难以有所成。
即观察一个人群居的方式(习惯兴趣的一种)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能力和成就。
以上就是孔子在察人识人和交朋友方面教给后人的方法。
首先自己要努力成为一个君子,然后用君子的要求来筛选朋友,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周全的了解,就能知道你交的朋友是不是一个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