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上午,阴,闲来无事,骑车近处随意转转,路过小宋佛,忽然想起村里的石佛,听人说起过历史悠久,便拐进村里。
小宋佛村位于胡韦线边,是合河到小吉的必经之地,但我以前没有来过。所以到了村中心,偶然看到一座祠堂,高檐大柱,古朴雅致。便以为是安放石佛的地方,便拐进院子,驻足观看。院中一座白玉石像,像是某个大人物的半身雕像。走近细看,有张缙彦字样,下面是一段张缙彦的生平介绍,生活于明清两代,做过明朝的兵部尚书,也做过清朝的官,后发配至宁古塔。既在明做过官又在清做过官,想必也如顾炎武等人一样,有很多不得已的地方。
张缙彦(1600——1672年)字濂源,号坦公,又号外方子,别号大隐,河南新乡人,明末清初历史人物,明兵部尚书,后降清。
早期经历
少年时即聪颖过人,十岁时即能作文。读书必定寻根究柢。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举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授清涧知县,不久调三原知县。 明崇祯十年(1637年),迁户部主事。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历任编修、兵科都给事中,曾上书弹劾杨嗣昌。崇祯十六年(1643年),兵部尚书冯元飙见大势已去,称病辞职,推荐李邦华、史可法代替自己,崇祯不听,擢升张缙彦为兵部尚书。
生不逢时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逼近京师,张缙彦拒绝采纳急招士卒固守、号召天下勤王入援的正确建议,并且隐匿军情不报。
三月,李自成攻陷京师,张缙彦和大学士魏藻德率百官表贺迎接,司礼太监王德化怒斥其误国。四月,清军入关,张缙彦逃归故里,闻福王据江宁,骗说自聚义军,受封总督河北、山西、河南军务。及多铎率清军平定河南、江南,张缙彦逃匿于六安州商麻山中。
降清之后
清顺治三年(1646年),总兵黄鼎领洪承畴命令入山招降张缙彦,张缙彦降清,因投诚在江南平定之后,清廷不用。
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后,张缙彦历任山东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
顺治十七年六月,因“文字狱”被捕下狱;十一月被没收家产,流徙宁古塔。
顺治十八年二月初二日(1661年3 月2 日),张缙彦携大量图书并歌姬10人出关。四月十三日(5 月11日)至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海林)。至戍所后,张缙彦与吴兆骞、方拱乾等人“朝夕相对,欢若一家”,诗酒唱和,过从甚密。同年闰七月,游东京城(即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他通过实地考察,撰写了《东京》一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康熙四年(1665年)夏,张缙彦邀集同为被流放人士姚其章、钱威、吴兆骞、钱虞仲、钱方叔、钱丹季等六人,发起“七子诗会”、是黑龙江省第一个诗社,每月集会一次,分派题目,限定韵律,作诗唱和。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张缙彦逝世于宁古塔。
个人风格
张缙彦性喜山水,遍访当地风景——名山大川自然是没有的,但小山小水还是颇可登临,其中多数连名字也没有,他便一一给取上名字,记载下来,写成黑龙江第一部山水记与地名学专著《宁古塔山水记》.并且具有开创之功,价值重大;其中,《东京》一文写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情况;《泼雪泉》一文写宁古塔名泉:《杂记》一文最长,记述了宁古塔的特产和风俗民情。他写的散文集《域外集》是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域外集》共22篇,是一部散文集,文笔优美,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中《苍头街移镇记》,是一篇关于中俄关系最早的著述,文中提到的黑龙江口石碣,是对永宁寺碑的最早记录;还曾补辑前人所撰《岱史》及《天下名山胜概记》。
再看西边连廊有一墙石碑,乃是本村张姓有名望之人捐资建祠功德碑,标注的多为在外做领导的和经商办企业的“人物”及子弟捐的巨款数额。能为本村乡里捐资修缮做点贡献,也是在外人氏的意愿吧。
祠堂大门处坐着几位老人在闲聊,不便打扰,我便远远照了几张门廊上方悬挂的几个匾额,回去后仔细欣赏。
寻问了一下乡人石佛的位置,便直奔村西而去。
西明寺看来是一个大寺,门口悬挂有两块铭牌,一个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是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这两块铭牌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东边墙上张贴有西明寺鸟瞰图,看来寺庙还会扩建。
西明寺庙门太简单了,跟祠堂大门没得比。院子里路两边摆放有石马石羊等,还有石人像细看乃是东南西北四方守护神像。
石佛像安放于正北宝殿里。正面刻有三个佛,神态安然,线条清晰。背面略成弓形,平面好像有字,左下方补刻有“大德八年”字样,应该是近人写的,字体大小不勻,毫无美感。
下面百度北魏石碑相关知识
北魏时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菩萨像特征
1.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
3.神情安详,姿态自然。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
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5.铜佛像多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
菩萨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
2.身长腰细,上身半裸,下身着裙,配饰增多,大裙宽肥飘逸;
3.帔帛一般搭在双臂上,再由两肩下垂交叉于双腿之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上卷处呈折角状,这是当时妇女的流行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