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们之间的相处宛如杯中茶水,逐渐由浓转淡,告别时再也不似古人那般沉重,更无需讲究仪式。是的,这是一个告别的年代,而告别也仿佛吃饭睡觉一般,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了。然而细细想来,我们真的擅长告别吗?至少,我不擅长。直至今日,无论哪种告别总能使我陷入惆怅。
在我看来,真正的告别大致有这三种。
第一种,告别曾经的爱人。
喧嚣躁动的世界,时间永远是一股汹涌潮水,我们来不及思考,便已被推动着奔向不知名的远方。一如我们的爱情,匆匆地开始,仓促地离去。烟火般璀璨华美的世界,为了于人群中寻求一点温暖,谁不曾经历几场相爱与离别。岁月流转,曾经稔熟的面孔渐渐模糊,那些曾经一起到过的地方,我们再也没有回去过;曾经说出口的再见,彼此却再也没有相见!
生活中,时常听说男子A与女子B相恋多年,从最初的如胶似漆到彼此依赖,再到厌倦与麻木,最后终以分手落幕。这样的例子似乎屡见不鲜。告别一段感情,无可厚非是令人沮丧与痛苦的,理智上,你要把长久以来的习惯从生活中剥离。有时,习惯就像生活中早已存在的一部分,要摒弃这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并非易事。感性上,恋人的离去或多或少会带来不安或不适,突然要独自与这个世界抗争,极端者甚至从此失去活着的勇气。失去的再也无法寻回,于是我们便只能从记忆里与之相逢。
无论如何,曾经的爱情已经逝去,而生活却仍要继续。于是,有些人选择从下一段感情寻求安慰,有些人选择踏上旅途,还有些人选择用工作来填补心中的空缺。而这种种告别方式,都必然历经泪水的洗礼与孤独的折磨,它们无一不是一场痛苦的修行。
某年的冬至日,去探望友人。在友人的家中,我们推杯换盏,说说笑笑,天南地北畅快地聊着,不知觉间夜幕降临。离别之际,刚踏出门槛,友人即表示不再送我。当下里自己不免情绪低落,友人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特意向我解释说,不想看到他人离去的背影,也从不喜欢任何形式的告别。
免去告别仪式固然能逃避一时的伤感,但告别却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一次又一次地上演。
第二种,告别离世的至亲。
这种告别大概是最令人悲痛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告别也愈发频繁。
人生中第一次面对生离死别,是在爷爷去世的时候。那年我刚升入高中,爷爷离开的那天,生平第一次见父亲哭成泪人,一直以来父亲不苟言笑,总是一副严肃冷漠的面庞。不知为何,我却没有想象中那么悲伤,印象中自己仅哭过一次。出殡那天,至亲都跪在爷爷的灵位前,他们一边啼哭一边唤着爷爷,我在他们后面顿时也不禁失声痛哭起来,悲恸之情久久不能平复。面对这种事情,我似乎总是后知后觉的。爷爷去世后,每当回到家,那些有关爷爷的种种往事,便时常浮现在眼前。他生前最喜欢坐的凉椅,最常走的那条路,最不舍的那片果园,最爱讲的故事等,一切如同昨日,而他却早已身在另一个国度了。每每思及此处,眼中的热泪便簌簌地往下流。也是自那以后,我才明白生离死别究竟意味着什么。
爷爷走后,分别又经历了几次生死离别。论常理,当一个人的阅历日益丰富后,对于这类告别自然就会看开。而自己却恰好相反,正因为经历的次数多了,才会更加珍视心中的那份情感,因而更加难以放下。此后的告别仪式中,我常常是伴着心间阵痛悲伤得无法自拔,并且这种丧亲之痛久久无法愈合。
其实在生离死别面前能够看开的人们,我想更多的是出于对死亡的无力感。人非草木,家中宠物皆有情有义,何况我们是有着血肉之躯与思想的人呢?我亦相信,在失去至亲的这种巨大的悲痛面前,是很少人能做到举重若轻的。
第三种,告别过去的自己。
每当我们走过一段路,便会告别一些人。其实告别的又何止相遇的人,告别的还有那段岁月中的自己。很多时候,无论你是否愿意,我们都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相遇与分别中悄然成长。这种成长在我看来是极为重要的。通常随着时间的流逝,内心所堆积的尘垢便会越来越多,似乎唯有通过与自己的告别才能清除。而这种告别也并非容易的,它将伴随着种种挣扎与矛盾。因为在这过程中,你或许终于看清,这个世界并非想象中那般简单明亮,人心也并非都是向善的,好人并非都有好报,很多事情也并非通过努力就能如愿的。
而在明白这些过后,你也早已不是原来的你了!凡是有些悟性的人们,每经历一些事情,都仿佛从黑暗中得到新生,心境与心智的改变都无可避免。一代文豪苏东坡曾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曾多次困扰你的问题,也许就在某些事情发生后的某一刻恍然大悟。得知真相后,要理解苏公诗句中的感慨,似乎也不再像从前那么难了!
失去的也好,得到的也罢,个中滋味,也唯有自己能知会!当然,在我们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活着的意义又并非仅用得到与失去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在这过程中我们所探索到的一切,以及所感知到的一切。在告别过去的自我后,眼中所呈现的新世界,新的自我。大概这就是与自己告别的意义所在吧!
生命里的这三种告别,若都能处理得恰到好处。我想,那个人必然智慧非凡。这样的智者时常令自己钦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