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在这充满书香的校园,漂亮的教室里,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学习,再好不过了!
知识有易就有难,但是,难得程度不是很大。就如语文,数学,英语总有那么几个单元会让学生学习完之后,做题摸不着头脑,考试考的一塌糊涂。科学亦是如此,最近就遇到“麻烦”知识了。
近期,科学学习到了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其中第三课《我能撬起地球》,第四课《我的滑轮》中,大量的涉及到了初中物理方面的知识,我在讲课时,感觉有些知识我懂,但我讲出来,大部分学生却听不懂,课堂出现好几次躁动的现象,学生也断断续续的给我说:“科学老师,你讲的啥,好难,我们都听不懂”看到这样的课堂现象,想想:上一周好不容易觉得上课学生越来越认真了,我讲的越来越轻松了,但是,这周遇到有点难的知识时,他们感觉又要变回以前的样子了――浮躁,交头接耳,不听课。我想:也许这只是短暂的感觉而已,也许情况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糟糕,也许这只是一节课会出现的情况。我必须要处理好这种不好的现象。
科学中“我能撬起地球”,这句话是古希腊阿基米德说的一句话,他利用这句话就是想告诉我们“杠杆原理”的存在,很多机械可以看作是杠杆,如:筷子,钓鱼竿,跷跷板等等。但是杠杆又分为费力杠杆,省力杠杆,既不费力也不省力的杠杆。杠杆分别有重点,支点,力点。害怕他们不理解,我还解释说,重点就是重物所在的点,支点就是支撑整个杠杆的点,力点就是我们用力的点。解释完后,我又让他们拿起书,尺子,找一个可以当做支点的东西,同桌之间做实验,找一找,这三个点之间的关系。整个实验的过程还是比较好的,大部分同学自助探究后,又和同桌会合作交流,整个课堂气氛令我很满意,我以为满意的课堂气氛一定会给我带来满意的回答。但是,全班没有人找出三个点的不同处,真的是全军覆没。我有点着急,也很耐闷,为什么没有人得出来呢?
为了解除我的疑惑,为了让他们理解这个实验,我亲自做实验,边做实验边告诉同学们几个规律:“1、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既不省力也不费力)2、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费力)。3、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省力)”。自我感觉他们自己做了一遍实验,我又亲自给他们做了一遍实验,还告诉了他们了实验的结论,他们应该可以对此实验很明了了!但是依旧是老样子,他们在我做完实验,得知结论后,更加不知所措,显得更加疑惑。有同学立马反驳说:“老师,你这个结论不对啊,我做的这个实验,明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是费力的,可你说是省力的,学生一说完,我说怎么可能,我做过实验的。接着学生立马给我做实验演示,我一看她做实验过程,就发现她在做实验时,有错误的动作,本来支点找好后,做实验必须使用同样的重物,但她做了三次实验,换了三次重物,还有本应该在放重物时,不能在支点一端用力,但她边放重物另只手还在用力。我的疑惑终于解开了,估计其他同学和她一样,看来在讲解实验时,我只顾着讲结论,而忘记提醒同学们做实验的细节问题。很感激积极配合我的那位小同学,很感激配合我的每位同学。有发现错误的慧眼,就得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希望自己以后在备课时候,更加认真,更加用心。上课时,语言更加严谨。慢慢成长起来。
我发现我以前爱数学,可是最近越来越对科学感兴趣了,也许我的学生也一样,发现我讲课不再是那么死板,不再是那么严肃,不再是那么空洞,他们现在上科学课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就是有时候太过于积极,争着抢着回答,有时候班级的秩序显得有些乱,这点我也应该反省,然后改正这个我上课不好的地方)。看到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改变自己,改变着对我,对这门副科,对学习的态度,我挺高兴。
我相信,科学再难,但难不倒同学们那刻好奇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