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抵是一场充满困惑与寻觅的旅程,无趣之感如影随形。有人奔赴山之巍峨,有人沉醉海之浩渺,有人会晤众生之百态,有人探寻自我之真谛。去见山,去看海,去会众生,去寻自己,此乃人生四大境界,亦为心灵之旅之四章。夫山者,天地之骨,海者,宇宙之血;众生者,世间之相,自己者,灵魂之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必先践此四境,方能悟道明心。
初见山时,如见故人,巍巍乎其间,大道存焉。古人云:“仁者乐山。”仁者,心怀天下,志存高远。见山,非徒观其形,更在于悟其神。山以其静穆,教人以坚韧;以其高远,启人以豁达。彼苍松翠柏,傲立峰巅,任风雨肆虐,严寒侵袭,仍挺拔不屈,此非山之貌,乃山之魂也。陶弘景有诗:“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当我们攀登高峰,俯瞰众生,方能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然而,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多少人沉迷于物欲,忽视了山的教诲。试问,若心中无山,何以立身处世?故当以山之精神,砥砺前行,不畏艰难险阻,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再观海时,如临仙境,浩浩乎其间,天地之志。古人云:“智者乐水。”智者,灵动善变,顺应潮流。看海,非徒观其广,更在于悟其深。海以其广袤,示人以包容;以其深邃,引人以思索。大海无量,纳百川而不满,波涛滚滚,尽显宽广胸怀,此非海之形,乃海之德也。林则徐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之所以能成其大,乃因其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当我们漫步海边,聆听潮声,方能领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胸怀。然而,现实之中,多少人执着于偏见,忘记了海的启示。试问,若心中无海,何以包容万象?故当以海之胸怀,接纳万物,包容异见,方能成就宽广之心境,达到人生之新高度。
会众生时,如入尘世,熙熙攘攘焉,皆为利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会众生,非徒观其异,更在于悟其同。人生百态,喜怒哀乐,各异其面,各异其命。此非众生之相,乃众生之心也。佛教云:“众生平等。”众生之平等,在于皆有佛性。当我们深入世间,体会百态,方能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众生如水,或清或浊,或急或缓,然皆有其道。然而,当下社会,多少人陷入了利益的纷争,忽略了众生的本质。试问,若心中无众生,何以践行仁善?故当以平等之心,待众生如己,方能悟得生命之真谛,体验人间之温情。在众生之中,寻得自我之位置,方能不迷失于尘世,保持心灵之清净。
寻自己时,如探迷宫,曲曲折折也,方知真我。禅宗六祖慧能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寻自己,非徒观其表,更在于悟其心。在这喧嚣尘世,吾辈常迷失方向,为外界噪声所扰,为欲望枷锁所困。此非自我之境,乃自我之求也。王阳明曰:“知行合一。”认识自己,在于实践与反思。然而,如今世界,多少人迷失在纷繁的选择中,忘却了自我。试问,若心中无自己,何以实现人生价值?故当以勇敢之心,挣脱世俗之枷锁,追寻内心之声音,方能得见真我。寻自己非易事,需经千锤百炼,方能成钢。然则,一旦得见真我,便能如凤凰涅槃,重获新生。
去见山,去看海,去会众生,去寻自己,此乃人生之四大境界。山教人以坚韧,海示人以包容,众生让人悟得生命之真谛,寻自己则使人得见真我。然则,人生之旅亦充满未知与变数。去见山时,或遇风雨交加;去看海时,或逢波涛汹涌;会众生时,或遭冷眼相待;寻自己时,或陷迷茫困境。在这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答案?我们曾在山脚下徘徊,在海边沉思,与众生相识,却依然未能找到真实的自己。那么,究竟何处是归宿?
或许,答案就在那未知的远方。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人生之路,本就在探索与追寻中不断前行。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在见山、看海、会众生、寻自己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超越。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罢了,罢了,且行且珍惜,谁将脱颖而出,谁将黯然离去,悬念重重,唯有时间能揭晓答案。这世间风景,这人间百态,这心灵之旅,终归是一场无尽的探寻。至于终点,或许,那便是另一个起点……
本文系作者原创,选自文集《清流》,首发于《愚人》2024年第1期,总第1期·2024年9月,网络首发于简书,转载请注明来源,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