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绝处逢生,即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只要有着对生存的渴望,人总归还是能苟活下去。
阿富汗,一个战乱频仍的国度,很多地区都是在塔利班武装与宗教意识的双重控制下,杀戮不断。男人惨,因为他们要被征召上战场,有去无回的多。女人更惨,没有男人陪同不允许出门,无法购买生活必需品,已经彻彻底底的沦为了男人的附属品。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家庭失去了一个男人,这家人将丧失生存的权利,只能通过女孩出嫁的方式,举家迁往下一个寄居的地方。
这样的生活在我们看来是无法理解的,更是无法忍受的。然而就在那个与我国接壤的国度,正在发生着这样的事情,那个国家的人,正在努力的生存下去,这是现实。
在人性的恶与善抉择中,导演是仁慈的,她不让我们太过于痛苦,给了一个美好的结局,可是我们一定能知道,美好只是暂时的,未来依旧凶险。战乱开始打破了一切,他曾经的学生成了一名塔利班分子,看上了老师十多岁的女儿,老师不答应,于是便抓走了他的老师,这是人性的恶。帕瓦娜剃去长发打扮成小男孩养家时,碰到的另一个大个头塔利班分子却帮她营救出了她的父亲,这是人性的善。善恶的交织本是人生的常态,尤其在恶劣的环境下,更能对比出穷凶极恶与人间大爱,那些许的善良便显现的熠熠生辉。帕瓦娜的父亲是老师,但是剧中他谋生计却是通过出售家中的东西。这说明生活的变故发生并不算久,起码数年前,他们那代人还有着体面的生活。战乱改变了他们的生存方式,却改变不了知识与文化散发的光芒。随着小女孩帕瓦娜走在街上的路径,我们看到的是吆五喝六的武装分子,是满目疮痍的的道面店铺,是低空略过的轰炸机,让人不敢久停。可是帕瓦娜一回到那个小家,突然,一切就变得温馨美好。母亲准备好了米粒葡萄干饭,父亲则是与家中的小孩嬉笑,帕瓦娜给自己的小弟弟讲着故事,全家人在欢声笑语中似乎全然没有一点苦闷。我想,原因大概就是文化的浸染。帕瓦娜的母亲是个作家,父亲是个老师。这样的家庭在阿富汗算得上是高知家庭了。后来父亲被抓走之后,帕瓦娜装作男孩养家时,贩卖的实际上就是文字。那种环境下,绝大多数人不识字,更谈不上阅读了。通过帮别人阅读书信,代写书信也能获得一定的收入。
这又不得不让人唏嘘,我们村那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都还会认几个字呢!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在父亲被抓走以后,身处恶劣的生存环境,负担起了养家的担子,这本该是励志的故事,我看完之后,却是充满心酸。或许这样的小女孩不止帕瓦娜一个,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何时能再恢复平静,教师能够站上讲堂,作家能够安心写作,孩子能够嬉戏玩耍,把家庭的担子还给大人们。
我们都像他们一样期待着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