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作者是临床心理学家,讲述了与病人、教授、学生和同事之间关系的细节故事。
作者在写这本书之前曾经是有过犹豫的,作者的犹豫在于,他不确定读者会不会对这些故事感兴趣,与众多陌生的读者分享这些属于隐私的事情到底意义何在?
但作者最终写成了这本书。因为作者认为,信任关系是建立在我们愿意互相展露出内心想法和感受基础上的。只有当我们有勇气对他人打开自己,放弃我们的观点进入到他人的世界中时,才有望建立起相互间长久的关系。这就是共情!
共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共同的情绪。双方见面,一方对另外一方只是单方面说教,强迫另一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不是共情。双方只是表面寒暄,聊得是无关痛痒,与各自亦无关系的话题,这样也不是共情。
作者看到了,他身边每天都有奋力从生活中寻找希望的人,而作者本身也是一个在寻找、在挣扎的人。因此,共情是我虽然不是你,但我愿意陪你穿透痛苦和恐惧的漫漫黑暗,陪你去面对,给你尊重和理解的力量。
共情的作用有很多,一方面是积极的作用,包括可以治愈人心中深层次的痛苦,可以提高我们对他人想法和感觉到觉察力,甚至可以挽救人的生命
作者讲述了他亲弟弟自杀的故事。身在美国的作者,其弟弟因为吸毒和抢劫而潜逃到荷兰,在他弟弟走投无路时,作者仍然在劝他弟弟回美国,并声称已经为其找到了最好的刑事辩护律师,却忽视了他弟弟不会接受坐牢这个心理事实。
后来,作者反复思考为什么没有成功挽救他的弟弟?后来他总结,在弟弟情绪悲观到了极点的时候,没有去分担弟弟心里的痛苦,没意识到弟弟希望自己仍然被家人爱着,而作者自己只是一味地宣泄自己长期以来痛心、厌倦的情绪。
想一想,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有时只想到把自己的情绪送走,而忽视了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想一想这个问题。
共情另一方面是消极的作用,比如被某些不怀好意的人利用。大家都知道国内有一个公益互助平台水滴筹吧,时不时微信朋友圈中有人转发求助的消息。
这两天水滴筹爆出丑闻说,水滴筹线下服务人员在各大医院扫楼寻找求助者,随意填写求助金额,直接套用故事模板杜撰求助者的故事,不审核甚至帮助求助者隐瞒财产,直接将求助信息发送到水滴筹平台募捐救助金。
我们通过阅读求助者的悲惨故事,获得了与求助者共情的机会。我们与之共情的结果是我们深深同情求助者的遭遇,理解求助者遭受的痛苦,愿意为减轻求助者的痛苦尽一分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的共情没有错,错的是有人别有用心地利用了我们共情的力量。
书的第二部分用了几个关键词来说明我们如何去做到共情,分别是:诚实、谦逊、接纳、宽容、感恩、信念、希望、宽恕。每个关键词都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章节,内容较多,这里就不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