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即本书的三个底层方法中的一个。“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即由事情的结果反推出当初的假设并校正。
作者给出了反思在学习中的三个作用,反思帮助我们发现跳跃性假设,跳跃性假设是跳出理性思考的环节做出的假设,它省略了思考的过程;反思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这就需要在反思的时候主动进行知识的联想与联结,作者举了他通过损失规避效应联想到修改自己公司合同条例的例子;反思可以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力起来。
同样的,训练反思有三个方法,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把生活案例化处理,作者提到,对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常常是有经验,没有反思,而这可能让我们在错误的假设下越走越远。这里作者提到了一个对标打卡,拿自己每天的情况对比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自定义最适合自己的日记方式。
从读了这本书后我就开始写反思日记,身为小职员,不像成甲老师那样每天需要做各种不同的事情,我的事情一般比较固定,所以我就记录每天让自己情绪波动的事情,高兴是为什么,郁闷又是为什么,又是因为什么内疚不安…同时深入挖掘这些情绪出现的根本原因,挖到一直挖不下去为止。看看是自己哪里的问题,是工作能力有问题?还是心态没有摆正?还是价值观有问题?如果多次出现同一个问题,那就说明反思的不够透彻,继续反思。比如我在发出一封领导要求回复事情处理结果的邮件时,我曾经的心理是盼着领导看到的越晚越好,甚至是漏看。觉察到自己的这个心理后,我便进行深入反思,表面原因是怕领导觉得自己处理的不够好,觉得自己能力有问题,更深入的原因是自己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够自信,且又太过追求完美,而人是不可能不犯错的,要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犯过的错及时改正就好。而且为了自己能更有自信,我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技能,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
学习效率金字塔中从上往下列出了7种学习方式:听大课、阅读、多媒体、现场示范、讨论、践行、教别人。学习效率依次从5%递增到90%,把学到的东西讲给别人听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即本书提到的第二个底层方法-以教为学。教别人的过程表面上是知识输出,可实际上它有三个额外价值: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的疑问、质疑和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古典老师曾经提过一个方法,“费曼技巧”,它的实操是:选择一个你想理解的概念并找张白纸、写下标题;假想出一个新学生,然后就真的给他上课;如果遇到问题,停下来翻书,一直到自己能讲顺为止;使用自己的语言,如果你还是使用术语或者讲不清楚概念,说明你并没有真正理解。
我去年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因为以为领导会要求我讲给她听,所以虽然当时不知道这个技巧,但是也无意中使用了“费曼技巧”。但是过后便把这次经历给抛到脑后了(如果我当时有记录反思的习惯,我可能就会早几个月知道这个技巧)。知道以教为学的方法后,恰好又遇到一次给同事们做技术培训的机会,为了培训时不出丑,我一遍遍的组织语言,从各个角度想同事会提出的问题,培训过后,自己收获良多。这时我才真正了解到这个方法带来的好处。
三个底层方法的最后一个方法是刻意练习。我之前理解的刻意练习还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其实不是,准确的说,不只是简单的重复。“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这里的“心理表征”不容易理解,作者使用了另一个概念进行替换:“元认知”。所谓元认知,就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元认知与临界知识,一个是思考的过程,一个是思考的工具”,“刻意练习最关键的还不是掌握具体的临界知识,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能力”。
笑来老师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专栏里介绍过使用冥想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这里,作者对通过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和提升元认知能力,列举了三个部分: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划小圈”的意思是持续、刻意地进行大量专注训练,借鉴于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像武术这样的技能,划小圈就是分解武术招式为基本动作,反思动作的细微差别,并反复练习直至熟练。“而在认知能力这样的思维训练中,划小圈的内容就是对基本概念、临界知识、知识阻塞等关键地方进行反复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这个问题吃透,弄明白”。把核心知识彻底吃透,就能和其他相关知识组合来整体使用,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