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芬老师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里,具体举个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故事:有一次和闺蜜有了争执,在过程中,她一反常态地没有生气、反唇相讥,反而是耐着性子听闺蜜骂她,跟闺蜜道歉,因为闺蜜在那个当下脾气上来了,无法说理。然而心高气傲的她,平常是不会接受别人这种无理谩骂的行为的。她当时允许自己的小我被缩减,看着自己胸腔内翻腾的各种情绪,但不发作。很奇怪,事情过后,她发现,另外一个困扰她多时的感受(与闺蜜毫不相关的)居然也就放下了。
书中写道,当你接受小我被打击、不去壮大它,允许它被缩减的时候,你的整体生命的质量都会提高,困难也容易解决。为什么?因为所有生命的困境,几乎都和小我求生存、要面子、求存在感有关。如果在一件事情或是一个层面上,你允许小我被打击、缩减,那么其他层面的问题你不需要去做什么,就会出现改变。
但现实生活中,互相打压、怒对,甚至成为冤家的例子比比皆是。
林同学上高二时,有一天,他的同学小李告诉他,家里有点事情,明天晚点才能到学校,拜托林同学帮他做一天值日。林同学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小李。第二天早上林同学和另外一个同学小毕打扫完楼道卫生区,拿着扫帚回教室,槽糕的是,他们刚刚走到教室门口,上课铃叮铃铃地响了。
只见班主任老师站在教室中央的过道上,正和一个同学说着什么。林同学在门口大喊了声“报告”,老师扭头瞅向教室门口,并没有搭理站在门口的两位同学。而是转过头来,继续和先前的那个同学说话。林同学这次又提高了嗓门,“报告”声震耳欲聋。班主任对着门口呵斥道:“喊什么喊,站在那儿吧!”
过了好一会儿,班主任走到门口,林同学跟老师解释:“今天本来不是我值日的,我是帮小李的。”班主任说:“替其他同学值日,就可以迟到吗?”就这样两人互不相让,一场激烈的口舌之战轰轰烈烈的展开。
下课后,班主任让林同学把家长找来,林同学憋着气,一直没通知父母,他觉得这种事情找家长来,太丢人了。不巧,那个周日,父母来小镇办事,正好来看看林同学在学校缺啥,他为了让父母安心,说一切都好。
晚上自习课,班主任把林同学叫出教室,来到操场,老师问道:“你的家长怎么还没来,这都好几天过去了?”林同学说:“今天,我的父母来学校了,但你在哪里?”(事实上,每个周日,这个老师都回家,不在学校值班)老师憋红了脸,哑口无言,两人不欢而散,从此结下怨恨。
年少轻狂的林同学因为看不惯班主任的种种行为,索性不学这个老师教的科目,放任自流,浑浑噩噩地度过了高中最后两年。高一入学曾经全年级前20名的优等生,最后高考失利,没能考上很好的大学。
时隔数年后,林同学回首往事时,更多的是遗憾。如果当年没有和老师正面顶撞,像毕同学那样,保持沉默,允许自己的小我被打压,估计就是另一番景象。
世上没有后悔药,在面对未来日子,我们唯有吃一堑,长一智,带着最大的诚意去内观、自省,接纳自己,愿意成长,迟早有一天,我们终将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