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竹湾,依山伴水,竹林环抱,错落有致住着同一姓氏四五户人家的小湾子。早年爷爷们响应政府开挖乡村河道的政策,举家迁到河道上游这片山坡的平地处。家族的根就在这片山脚下扎下来,星月朝阳、竹林大山伴着勤劳淳朴的祖辈们默默耕耘在这一方水土。
83年的深冬,零晨6点左右,湾子里的孩子们已经起床,简单洗脸刷牙,悄悄关上房门,背着书包,几个七八岁年纪相仿的孩子,相约着结伴去学校。
天还没亮,朗朗的高空中挂着一轮硕大如圆盘的皎洁寒月,将黑漆漆的环山小路照得些许明亮,让这群孩娃看得清去学校的路,尽管与白天亮堂不一样,但是已经觉得挺好的啦!因为没有月光的山路是伸手不见五指的。燕忍不住驻足多瞅了一眼高挂头顶冷冷的月亮,在冬晨里透着一缕凉凉的寒光,在那时的孩子心里却是纯纯的美!
“好冷啊!”燕冷不丁回过神来,赶紧把拎着炭火罐的手放在嘴边哈着热气,大春回头问道“燕子,你炭火罐里的火没旺起来吗?把我罐里燃着的火炭给你两块。”话音刚落,已将我的炭火罐接去放在地上,扫了两眼路边,捡起两根柴棍做火炭抓钳,从他火苗飞窜的罐里夹了两块红通通的火炭过来,随即抓起那炭火罐的提手,飞快地以360度将小炭火罐旋转起来,只听到风灌进罐里,罐里的火苗发出哧哧的声音,像在欢快地唱着歌。
大春按辈分还是燕的叔字辈,年龄在这群孩子中最大,其实也就大一岁,可是很有老大风范,总会关照着湾子里的“小弟小妹们”。这时的孩子们还小,不太懂得辈分悬殊,平日里毫不忌讳地相互直呼其名,相伴着上下学。炭火罐也是男孩子在冬天里想着如何取暖,捡来别家丢在瓜棚下或自家准备丢掉的小铁罐盒子做出来的一个取暖器物,在这个空铁罐盒子两端钻出两个小孔,将一根铁丝环绕半圈,将穿过铁罐小孔的铁丝两头拧紧固定在罐身上,做成一个提手,提手铁丝要稍许长一些,这样哪怕火苗旺窜得高些时,也不会烫到手,一个炭火罐就这样做成了。
那时的人们在入冬的晚上,没有其他娱乐,唯有围着火炕聊着天上地下的神话故事或家常,孩子们最喜欢不过了,团团围坐在大人身旁,兴致高昂地听着。边讲着,大人们边注意着火炕里结实的木柴是否充分烧透,当通身变成红色时,夹进焖炭的土坛里,叫“闭炭”。这样闭出来的木炭,以后方便放置在火盆里烤火,不会产生熏烟;还可以用于古老方式炖火锅,一边添加黑炭,红红的火苗头从火锅中间跳跃着;一边添加青菜萝卜在锅里翻滚,别有一番风味。大冬天,上晨学时,孩子就会到焖炭坛里夹出黑黝黝的木炭,用一点细柴引火,木炭就被点燃,提在手上,暖暖地一路到学校,再带上几块黑木炭,一上午的学习都不会有寒意了!
大春帮燕把火炭燃旺,大家一同快乐地抡起炭火罐旋转着,听着罐里火炭热烈地哧哧声,不时又停下脚步,相互比着谁的炭火烧得更旺,不时又响起一片哈哈地笑声,蹦着跳着闹着,奔向乡里那座高高耸在山坡上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