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宝宝越哭喊,妈妈分离越困难。
最近网上流传着几张图片把家长和孩子的“分离情感”表现到了极致:一位妈妈撅起屁股双膝跪地往幼儿园的玻璃门中窥视;另两位则蹲在校园的草丛里不敢吱声;有好几位站上了窄窄的栅栏远远地观望;甚至还有在马路对面用起了望远镜...
为母不容易,要想尽快帮助孩子度过分离焦虑,首先要勇于直面这种“分离”的场景。
来看看国外家长是怎么回答“不想去上幼儿园”的,你就知道答案了!
在美国——
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
去吧,孩子。你已经长大了!
在英国——
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
去吧,孩子。争取属于你的那份荣耀!
在加拿大——
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
去吧,孩子。你会是一个勇敢小朋友,去结识你的新朋友吧。
而在中国——
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
为什么不想去幼儿园?老师批评你了吗?小朋友欺负你了吗?舍不得妈妈吗?.....
恰当的鼓励和期望,适当的诱惑和指导,不仅能让年幼无知的孩子获得一种极大的鼓舞和认可,还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因此他们更有信心,有动力去学校。
反观中国家长的回答其实是无意义且有害的,孩子的内心是脆弱的,极度缺乏安全感,尤其刚接触新环境的孩子的情绪非常复杂,他们自身的各种不适应需要获得来自家长和外界更多的理解和倾听,类似于“老师批评你或者小朋友欺负你了吗”这样的提问会让孩子产生很多不解和疑虑,脑海中出现的不安全提示会进一步降低上学的兴致。
不得不说国外的家长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略胜一筹,不难想象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很怕去上学。
有位妈妈分享自己送宝宝去幼儿园的经历,宝宝很听话不但没有哭,而且表现得跟中班、大班的孩子一样跟着老师就走了,这让她很意外也很放心。谈到原因,她说得益于自己平时的言传身教。
“孩子不想上学很大部分原因就是不想离开你。再怎么舍不得也不能让他看见,凭他怎么哭怎么撒娇也要狠下心来走人。爸爸妈妈要学会放手,告诉宝宝这只是暂时的分别,这种依赖感慢慢地从我们身上转移到老师或其他有趣的事物身上,他的表现就会好很多。”
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但当不知道什么是最适合的方式时,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尝试,尝试放手,少走弯路,便要汲取别人的精华。
你的思维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你的一句话直接导致了孩子不想去学校。
不妨换个行为方式、换个思考角度去影响孩子,尽快帮孩子度过分离焦虑,也让自己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