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们需要第三者,需要我、你和他。这样一来,问题就不再是两个人之间直来直去地表达了,就可以将二元关系不能处理的“坏”和“好”,投射到三元关系中去消化,二元关系的张力就变得好处理了很多。
2.冲突时,得有这样的原则:一,强者让着弱者,因为强者有更多的资源和心力去处理关系中的“坏”;二,作为第三者,要起调停的作用,去化解另两个人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减轻他们关系中的“坏”,而不是火上浇油。所谓的“好人”,容易本能地去表示自己是好人,而不是去化解关系里的“坏”。
3.把二元关系里的问题,放到三元关系中去处理,并且逼迫第三者去评理或站队,这种现象称为“三角化”。三角化中,最常见的一个游戏是“卡普曼戏剧三角”,也就是心理游戏中的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三个角色。卡普曼说,所有人际关系的互动中都藏着这个戏剧三角,大家也都会在这三个角色中不停互换位置。
4.卡普曼认为,从这个戏剧三角中跳出来的方法是:具备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因为三角化游戏其实只是在借助三元关系,来消化二元关系乃至一元关系处理不了的坏。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以及和你们相关的第三方都是好的,自然就从三角化游戏中脱离了出来。
真的是第一次有人以这样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这样一个成语--“挑拨离间”。原来两个人之间(二元关系)不能处理的“坏”和“好”,投射到三元关系(多了至少一个第三者)中去消化,二元关系的张力就变得好处理了很多。
正如挑拨离间,正如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_
而对于卡普曼戏剧三角化游戏,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三个角色的现实版演绎屡见不鲜。我们平常很多女生聚集在一起聊八卦,一方和另外一方争执不下的时候,有可能还找几个男生来扮演拯救者角色,这样美其名曰的,就分帮拉派了。
最近出差和同事中午吃饭的时候,餐馆老板娘的女儿爱放电视剧《流星花园》,这个卡普曼戏剧三角化游戏里的女主受害者角色,以及男主迫害者角色一开始是跃然于纸上,后来这种拯救者、受害者和迫害者之间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就有了三个角色转换的过程。
看男女主角建立了亲密关系之后,他们就逐渐跳出这个游戏,里面的角色演绎也就逐步脱离。
利用心理学知识去分析一下电视剧或者电影,还觉得蛮有意思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