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琼瑶小说《窗外》到法国爱情片《白色婚礼》,再到人尽皆知的《洛丽塔》,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越来越能激发人们的兴趣。然而,少女们不知道的是,所谓的浪漫与激情有时候不过是绅士大叔们泡妞的套路。
像《成长教育》这部电影中的珍妮,一个16岁美丽而又漂亮的姑娘,满腹诗书、才华横溢,是众多期待能够考上牛津大学的“种子选手”。美中不足的是,珍妮生于一个精神贫乏的中产之家。在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和无人理解的家庭生活中,珍妮渴望自由,渴望聆听美妙的音乐,渴望巴黎的浪漫。
都说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却觉得外国的父母也许更严重。作为珍妮的父母,对女儿参加假日活动颇不以为然,也许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顺利进入一所名校更重要?当然,凭珍妮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进入牛津似乎也没什么悬念,但是父母却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对女儿作出诸多限制,比如不许拉大提琴。
也许老天爷尤其爱让美丽的姑娘禁受更过的考验,珍妮在一个下雨天遇见了成熟优雅、风趣时髦而又多金的成年男子大卫。和那个爱恋自己的毛头小子格兰汉不同的是,大卫自称认识很多作家,且很受父母欢迎,会不费吹灰之力让父母同意自己出去玩。格兰汉只能在自己生日时送字典,而大卫会送鲜花、送多的数不胜数的礼物。
于是,毫无意外,不光是我们的女主珍妮,甚至女主的父母都接纳了大卫。大卫带给了珍妮不一样的世界,他会带珍妮去拍卖行、喝佛罗伦萨的咖啡、听浪漫的音乐会、出入高档酒吧、去巴黎买香奈儿的香水,这一切给了珍妮最真实的虚荣感。所以,当珍妮知道大卫的工作并不像她认为的那样光鲜之后,甚至涉及到去偷、去抢,珍妮也并没有过多抗拒。
甚至,当大卫向珍妮要求订婚后,珍妮开始觉得读书上学并没有什么用,一切不过都是那么无聊且乏味,还不如去和大卫结婚。没错,珍妮选择了走捷径的生活。她甚至开始嘲笑曾经自己尊敬的老师,并离开了学校。
然而,故事总会有结束的时候。其实,大卫根本没有想和珍妮结婚,因为大卫有妻子、有孩子。
于是,和所有得知真相后的女孩们一样,珍妮起先是愤怒,后转为觉得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了,开始对大卫离婚抱有幻想,直到大卫的汽车绝尘而去。
大概珍妮出于不甘心,她去找了大卫的妻子,却从大卫妻子那里得知自己并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珍妮不过是大卫泡妞之路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而已。
一无所有的珍妮去寻求校长的帮助,想重返学校却被严辞拒绝了。不得已,她想到了自己的女老师。这位善良无私的女老师竟然一直在等待着珍妮,那个时候珍妮才发现老师的生活并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乏味。
导演给珍妮安排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她考上了梦寐以求的牛津大学,和一个正当年龄的男同学在校园里讨论文学,有时候还会和他去巴黎,像自己以前不曾去过一样。
只是回到现实中,应该会没有像女老师那样的老师出现。“珍妮们”的人生,经历这样一遭,虽不至于全部废掉,但至少要重新面对所有人审视的目光,这是最难的。
这部电影除了告诉我们不要轻信老男人们的谎言之外,也一直在探讨女性读书的意义何在?这个话题其实到现在也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
你说女生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接受教育?
是为了能挣到更多的钱?为了看起来更独立?还是为了能让自己嫁人的时候更值钱?
我认为读书是为了让我们更有尊严的活着,不管是开心的活着,还是悲伤的活着。因为,没有人规定,读过书的人就一定会生活的很幸福,也许命运还是会给你设置很多荆棘丛生的障碍,但至少,我们会活的有尊严一点,能够更从容的接受命运赠予的悲喜。
就像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隔三差五有人会问你什么时候结婚?又或者你辞职别人都会问你是不是要去结婚了?直到他们说,你现在是适婚年龄呀。我才恍然大悟,虽然我是91年的我认为自己还不大,但其实我已经到了要结婚的年纪。更不要提30岁还没结婚的女性,社会给她们贴了标签,被那句“30岁还没结婚”判了死罪,但是她们拥有独立且有尊严的生活,我觉得这比依附别人获得一切的人酷多了。
而这种酷酷的感觉,是来源于她们发自内心的从容与自信,这是读书带给她们的精致内里。
珍妮最后反思,说到:“我想要的生活没有捷径。”
对于所有女性来说都同样适用,尽管现在有很多姑娘通过被大款包养或卖卵等,以使得来钱更快一点,但你要知道,这些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不在当下,就在不远的明天。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这才是现实,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我们的生活真的没有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