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亲子研读计划 第011篇
香港NLP之父徐志忠神父说:“前提假设是NLP的免疫系统”。无论什么思想或行为,你用12条前提假设过滤一次,便不会产生多大问题。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
有效用比有道理更重要
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
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
没有挫败,只有回应信息
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根据12条前提假设,可以得出育儿的12条假设。
1、没有两个孩子是一样的。
这意味着,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每个孩子的育儿方法。
有些家长喜欢李玫瑾,有些喜欢尹建莉,但其实任何育儿的技巧,都不可能完全贴合你的孩子。有时候家长会发现,不但孩子没有教好,自己反而变得越来越烦躁,越来越失去信心。
要理解这一条,就是去尊重孩子,怀着好奇与欣赏去发现孩子的不一样。
2、父母不能控制孩子。
从未见过控制型父母能带好孩子,诡异的是,很多父母都不觉得自己很控制。
可以问问孩子,是不是特别特别害怕蜘蛛。据我观察,特别特别害怕蜘蛛的孩子都有一个控制型的父母。
控制的后果是无能和低自我价值,以及对父母的愤怒(往往是压抑的)。
3、道理不重要,孩子能接收到才重要。
孩子特别烦讲道理,因为父母一开始讲道理,往往意味着自己做错了事情。
家长的错觉在于,似乎讲一讲孩子就能吸收内化这个道理,变得懂事和乖巧,或者能活得更好。实际上,所有的道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孩子自己体验出来的。
4、越是体验丰富的孩子,越能应对世界。
我们用五官体验自然,我们用互动体验社会,并在头脑中构造出这个世界的样子。
建构主义认为,头脑里的体验越丰富,表象系统越丰富,也就越能准确预测世界。所以,放手让孩子体验是最聪明的做法。让孩子体验成功,也要体验失败,体验欢笑,也要体验泪水。
5、沟通的意义在于建立关系。
家长说沟通,要么是要教育,要么忍不住要评价。这正是导致孩子变得不愿意再沟通的原因。
沟通是为了让孩子得到理解,让他明白这里永远有一个支持者。理解将带来更亲和的亲子关系,这个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6、重复旧的教养方法,得不到新的结果。
当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时候,家长会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因为他有问题,只要他改变就可以了。
家庭里的问题都是互动的,如果孩子总是同样的反应,那一定是家长反复采取相同的行为模式。
7、每件事都有三种以上的教养方法。
家长其实都懂两种方法:惩罚和奖励。
这两种方法太古老了,跟巴普洛夫训狗没什么区别。如何做到既不惩罚也不奖励,且达到更好的效果?一旦开始这样去思考和尝试,家长就开始成长了。
8、孩子当下总是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很多行为,明明那些行为是对孩子不利的,他为什么还是要做?
其实每个人都会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孩子那样做,一定有那样做的道理,即在当下,他所能觉知的世界里,那个行为就是对他最好的。所以,家长应致力于让孩子能够看到更多选择,具备更灵活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责备。
9、孩子具备成长所需的一切资源。
这一条也许很多家长无法理解,正因此他们才会四处找好的老师给孩子补习。
「补习」意味着,在家长眼里,孩子是「残缺」的。一定要说的话,也可以说孩子是「缺」,但他们缺的,是一个自主完成事情的机会。这些机会都被家长剥夺了。
10、灵活的家长最有影响力。
家庭就是一个系统,如果家长足够灵活,就能对系统产生最大的影响。
灵活就是家长内心的宽度。心宽的家长不焦虑,有一种云淡风轻的淡定,对事情拿捏得当,自然会获得影响力。
11、没有失败,只有反馈。
育儿是一场长期的修行,每一次事件都是一个机会。
家长不需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不要因一次两次没有达到好效果而感觉挫败,这只不过是一个反馈,让你学到经验,告诉你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2、总是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负面的行为背后总是有一个正面动机,无论是为了活下去,还是为了活的更好。
孩子行为不当的时候,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可以肯定他背后的动机。以此引导孩子,用更加灵活、恰当的行为去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