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总会觉得整天忙忙碌碌却感觉没做什么事,或者随便刷刷朋友圈一看就一个多小时,又或者正在写文案忽然来了条微信赶忙去看却发现是个广告,之后再回过神来写文案又找不到头绪,就这样一天过去总觉得太匆匆,要问忙的多有成效却说不出所以然。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深度工作》,作者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卡尔·纽波特一语道破真谛:你没有建立深度工作的习惯。
卡尔·纽波特他不仅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畅销书作家,还是一位人气博主,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
他在学生时期,发现周围一直弥漫着极度专注的气氛,比如他的一位同事经常会坐在公共区域,盯着白板看几个小时,这位同事不上推特,如果不认识你也不会回你邮件,但是就是这位同事去年发表了16篇论文。卡尔·纽波特在这种氛围下,很快培养出类似专注的能力,并通过自身10年经验培养了自己专注于难题的能力。
他发现自己对深度工作的执着也得到了回报,这10年里他出版了4本书,获得了一个博士学位,发表同行评审学术文章的频率也特高,并且受聘于乔治城大学成为终身教授。卡尔·纽波特获得这么多成就,他的工作时间却不超过下午五六点钟,你觉得他很厉害,其实他只是培养了深度工作的习惯而已,并且他觉得深度工作的习惯还能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因为深度的生活才是优质生活。
到底什么是深度工作?卡尔·纽波特指出深度工作就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正是因为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在《深度工作》中,卡尔·纽波特分两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在让你深入了解为什么需要深度工作,以及深度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只有想明白背后的原因和理念,你才会更有动力去践行这样的习惯。第二部分教会你如何利用深度工作,训练你的大脑,转变你的工作习惯,使其成为你的职业生活的核心。
首先我们来说说深度工作假的价值和意义。临近2012年总统选举日,《纽约时报》网站的流量达到最高峰,而这些流量的极大部分就来自于一个内特·西尔弗的竞选预测员的博客,这位天才数据分析师,准确预测了50个州的选举结果,并为了预测棒球选手的成绩而开发了统计工具PECOTA。
为什么大家疯狂去关注他的预测?麻省理工经济学家的著作《与机器赛跑》中提到:“在当今时代涌现出的各种力量中,恰是数字科技的崛起使我们的劳动力市场以一种未曾预想的方式发生改变。我们正处于大重组最初的阵痛期。大重组并不是碾压所有工作,而是将其分化,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智能机器的进步遭遇挫败,另一小部分人反而比以往更有价值。”像内特·西尔弗这类高级技术工人能够使用越来越复杂的机器创造出有价值的预测,他的成功是必然的。
所以,卡尔·纽波特总结出在新经济形势下,有两种核心能力是成功的关键:一是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二是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我们提到的内特·西尔弗使用的SQL语言和STATA科技,而这些智能机器的复杂性非常难掌握,必须要通过不断的持续学习。而仅仅这些还不够,内特·西尔弗还努力将这些技能加以调整,用于全新的选举预测领域。这个尝试前所未有并一举成名,内特·西尔弗就是既优秀,又有产出的大咖。
如何才能培养出这两种核心能力?卡尔·纽波特指出你需要依赖你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K.安德斯·艾利克森也给出一个很有冲击力的概念:刻意练习。艾利克森认为专家与普通成年人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为提升某一特定领域的表现穷其一生的刻意努力。
记者丹尼尔·科伊尔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一书中调査发现,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刻意练习有效的原因与髓磷脂相关,髓磷脂是在神经元周围生长的一层脂肪组织,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可保持神经元干净和正常运转。如果相关神经元周围汇集了更多的髓磷脂,相应的大脑回路就能更轻松有效地运转,你在某方面的技能就会更强。所以,要想高度专注于当前任务,抗干扰能力非常重要。
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亚当·格兰特就能够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多层面并批量解决困难却重要的智力工作。一年内,他将教学工作集中到秋季学期,这样全部精力就投入到好好教学上,保证学生能够找到他。他这种方法是有成效的,因为格兰特现在被沃顿商学院评为表现最优的教师,荣获多项教学奖励。将教学工作集中在秋季之后,格兰特就可以在春夏两季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处理工作的过程中少了很多干扰。
格兰特还经常在较短的时间段内批量分配精力。在专注于研究工作的学期内,他会在两种状态下转换,有些阶段会向学生和同事敞开大门,有些阶段则会与世隔绝,专注于某一项研究任务。比如他通常将学术论文的写作分为三个独立的阶段:分析数据,写成完整的草稿,编辑草稿形成可出版的文章。在这段可能持续三四天的时间里,他经常为电子邮箱设定不在办公室的自动回复,这样来信人就知道不会得到回应。对于格兰特而言,完成手头的任务之前做到彻底与世隔离是非常重要的。
亚当·格兰特的工作时间比精英研究所里的教授要少很多,但他的产出还是比领城内部所有人都高。亚当·格兰特的事例说明在工作时专注度达到最高,长时间抗干扰,不转移注意力完成单一任务,使得注意力残留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使他在单位时间的工作产出最大化。
你可能做不到像亚当·格兰特那样与世隔绝,但是要警惕别注意力残留的负面作用,比如你在工作时也许会间隔刷一下朋友圈,这种注意力之间的转换对于你的高效产出无疑是致命性的。换种说法,如果你无法长时间的深度工作,就很难达到到质量和数量的巅峰,而这种巅峰对于你职业成功越来越重要。
然而,你可能会觉得必要的社交和团队间联系也非常重要,像是职业经理人或是总裁级别的人天天日理万机,需要深入不同的工作项目中组织和协调。杰克·多西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参与创建了推特,从首席执行官的职位上退出之后,他又创建了移动支付公司Squre。多西没有长时间不受干扰思考的奢侈机会,因为他要承担推特和Squae两家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所以日程表极为精细,以确保公司有可预期的"每周例行事务"。
杰克·多西并没有依靠深度工作取得成功,但我们退后一步需要了解:高管工作中分心的必然性是特定工作的特有现象。除了高管,还有部分类型的销售人员和说客,对他们来说,持续联系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虽然深度工作并非是经济中唯一有价值的技能,不培养这种能力也有可能做的很好,但是不需要深度工作的职业越来越少,你如果能认真考虑深度工作,肯定会得到更高的工作成效。
为了进一步阐述在知识工作中的深度与意义,卡尔·纽波特从神经学、心理学、哲学角度三方面分析,以此证明深度工作不仅可以让你从经济上收益,还能让你变的充实。
从神经学角度论证深度:科学作家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在癌症晚期意外发现注意力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多加拉格尔在《全神贯注》书中回忆,诊断之后她离开医院,突然萌生出种强烈的直觉。她说“这种疾病想要控制我的注意力,但是我要尽可能专注于自己的生活。”所以她刻意专注于生活中好的方面:电影、散步和傍晚6点30的一杯马提尼。这种刻意专注产生了令人惊喜的效果。她的这段人生本应淹没于恐惧和遗憾之中,但其实这段生活经历常常很愉快。
加拉格尔总结:“你的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科学家可以从神经学层面来观察此类行为的效果。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实验对象面对积极和负面意象时的大脑行为。她发现年轻人面对两种意象时杏仁核(也就是情结中心)都有活跃的反应。而归描年长的实验对象时,杏仁核则只对积极的意象有反应。
卡斯滕森因此假设年长的实验对象经过训练、前额皮质在面对负面刺激时会抑制杏仁核的活动。这些年长的实验对象之所以更幸福,并非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优于年轻的实验对象而是因为他们重置了自己的大脑,忽略负面的信息,尽摘取受积极的信息。通过熟练掌控自己的注意力,他们在没有做出任何实际改变的情况下,改善了自己的世界。
所以,你的世界是你所关注事物的产物,如果你在这种深度工作的状态下度过足够长的时间,你的大脑就会认为你的世界是具有丰富意义和重要性的。
除此之外,有一个同样重要的隐性的好处,深度工作的状态占据了你的感官器官,使你避免了很多充斥在我们生活中难以回避的、细小不愉快的事情。从神经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影响对工作生活意义和满意度都会有大幅度提升。
再从心理学角度论证:全球最知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创造了一种新的方法,用于理解日常行为的心理学影响。这个方法是在恰当的时机向实验对象提出问题,他们为实验对象配备了传呼机。这些传呼机将在随机选定的时间间隔里响起,传呼机响声停下时,实验对象需要记下那个时刻正在做的事情以及他们的感受。
契克森米哈赖称这种方法为经验抽样法,这种方法为我们了解个人对日常生活节奏的真实感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见。契克森米哈赖在经验抽样法方面的努力帮助他证实了此前十多年中一直研究的理论,这个理论是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契克森米哈赖称为“心流”。所以,从实验心理学我们可以得知: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经历可以为你带来深度满足感。
最后从心理学角度论证深度:伯克利大学教授德莱弗斯和哈佛哲学系主任凯利在《万物闪耀》书中探究了神圣和意义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演化。他们认为任何对高水平技能的追求,不管是物质的还是认知的,都可以带来神圣感。编程奇才圣地亚哥·冈萨雷斯在描述自己精妙的代码给别的程序员看时,他们会由衷的赞叹“代码写的真好”,圣地亚哥描述当时的感觉美妙的像一首诗。
不论你是作家、营销人员、咨询师还是律师,你的工作就是一门手艺,如果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你就可以像熟练的轮匠一样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出意义。
同时培养手艺需要完成深度任务,因此需要致力于深度工作。这是一种困难的转变,接下来卡尔·纽波特会告诉你完成转变的4个准则,工作要深入,学会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摒弃浮浅。下面为你具体说说这四大准则。
准则一工作要深入:所谓深入,就是要拒绝分心。但是问题不是说的那么简单,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而我们绝大多数人低估了这种冲动出现的频率和力量。即使你深入的了解深度工作有多重要,也不一定能够不分心。因为你的意志力如肌肉一样会疲劳,所以作者提出一种令人振奋的想法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就是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如果你能够布置一些精妙的惯例和固定程序,比如每大下午安排特定的时间或安静的场所用于完成深度任务,就只需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从长远看,你会因此更成功的实现深度工作。除此以外,作者提供了6种惯例和固定程序的弹药库,你看看你会选择哪些。
一是选择你的深度哲学。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所以你要有所选择,心理学家卡特·荣格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在深度时间里,他隐居到乡村小石屋里不受干扰的写作,之后他会冥想,在树林里走走整理思路,为第二天的写作做准备;在浮浅时间里,他在诊所里经常看病人到深夜,也会积极参加苏黎世咖啡屋文化,还在城里名牌大学讲学、听课,作者称荣格的这种方式为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
而喜剧演员杰瑞·宋飞以一些惯常的内容开始,比如每天写笑话,他在他在墙上挂了一本日历。每天他写过笑话就会在日历的
这一天上划上一个大大的红X,过几天这些X就能连成一条链子。宋飞说只需保持下去,这条链子每天都会变得更长。你会喜欢
上看这条链子,特别是有一定经验之后。你下一步需要做的事就是不要让这个链子断掉。
作者认为这其实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卡尔·纽波特称这种方法为节奏哲学的深度工作,这种方法更符合人类的真实天性,只要坚持,就能累积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长。此外作者还提到禁欲主义哲学和新闻记者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可无论那种方式,关键还是在于你需要选择适合你的深度哲学。
二是习惯化。《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曾说:“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严格内化的习惯。查尔斯·达尔文在雕琢《物种起源》期间也保持着严格工作安排。他的儿子弗朗西斯回忆,达尔文每天早上7点准时起床,然后去散步。接着他会独自用早餐,从8点到9点半在书房工作。之后的一小时用于拆阅前一天的信件,而后从10点半到中午又会回到书房工作。经过这样一段工作之后,他会沿着既定的路线从花房开始,沿房周围的路走回,深入思考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想法。直到想出满意的答案他才会停下来,这时宣告一天工作的结束。
达尔文的习惯使他能够更轻松地进入深度状态并保持更长的时间。没有哪一种深度工作习惯是绝对正确的,习惯是否合适取决于个人,同时也取决于从事的项目类型。想养成高效习惯,要注意你在哪里工作,工作时间有多长;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思考这些问题将会帮助你打磨深度工作习惯。
三是要有大手笔。你如果研究一些著名深度工作者的习惯时,大手笔策略经常会出现。比如,j.K.罗琳为写《哈利·波特》最后一部时为了排除干扰住进了爱丁堡市中心的五里巴尔默勒尔酒店套房。每天付1ooo美元,在二家距离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式古堡几个街区的古老酒店的套间中写作,与在充满干扰的家庭办公室中相比,控制心理能量开始并坚持这项工作要容易的多。
比尔·盖茨任微软首席执行官期间的“思考周”习惯也众所周之。在思考周里,他会暂时放下日常工作和家庭责任,带上一堆白纸和书,隐居到一间小屋里。他的目的是拒绝任何打扰,深度思考与公司相关的重大事务。正是在一次思考周中,他提出网络将成为行业的主要动力这一著名论断。在微软西雅图总部办公室里,并没有什么能从身体上妨碍盖茨深度思考,但是这种新奇的一周隐居生活帮助他达到了期望的专注水平。
他们都并非是靠环境改变才实现了更深度的工作,而是严肃认真致力于手头任务的心理。想要深度,才使用大手笔的投入,所以有时想要做到深入,必须先要做大。
四是不要独自工作。在深度工作时,恰当的时机可以采用协作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推动你的成果提升到一个新档次。与此同时,也不要过分追求交流和积极的偶遇,以免破坏了专注的状态,因为我们最终还是靠专注从包围在我们周围的各种想法的漩涡中提取有用之物。
五是要像经商一样执行。把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抓住引领性指标,比如你的目标是提升客户满意度等,把引领性的指标和深度工作的数据放在醒目的计分本上,这样会激励你挤出更多深度工作的时间,然后定期回顾自己的工作习惯,理性什么导致执行失败,及时总结和调整日程计划,以满足引领性指标的要求。
六是图安逸。漫画家克莱德尔因为需要赶文章的那几个月异常忙碌,他说每天早上我的收件箱满满的都是邮件,要求我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或是要我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他的解决方法是躲到他称作“秘密场所”的地方,那里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在那里他可以不用应对那些细小责任的轰炸,这些细小的责任单独看来都没有什么害处,但是汇集到一起却会严重损害他的深度工作习惯。他说“我能回想起那里的金凤花、椿象和星星。”克莱德尔回忆自己那段躲避工作的时间时说,“我读书。几个月的时间里终于真正地写了点东西。”
他移居到秘密场所是由一种奇异却很实际的洞见所驱使,这样能使他更好地完成工作。因为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给头脑有意识的休息时间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准则二是拥抱无聊。作者建议在生活中进行有成果的冥想,一周至少两到三次即可。因为可以迅速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冥想时要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如果发现类似的迹象,要提醒自己,把注意力推向下一步。另外作者认为深度思考需要有一定架构的,先仔细考察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变量,然后在工作中留心这些因素。比如你思考一个章节的提纲,那么变量就是你在章节里要表达的意见。确定的变量后,用变量确定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比如在写书的例子中,你需要思考“如何有效的开篇”。最后一步就是通过考察所得的答案来巩固收获。考察和记忆变量,确定和处理下一步问题,然后巩固你的收获,用这样的固定程序来提高自己的深度层次。
准则三是远离社交媒体。因为你的意志力就有限的,工具越有吸引力,你就越难集中注意力。卡尔·纽波特建议早使用工具前先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主要的高层次目标,下一步就是思考当前使用的网络工具对目标的影响,继而可以把时间投入到更有成效的活动中。一周如果有空闲时间,不要随意的浏览网站,而是要在你的娱乐时间多思考,也就是当你在娱乐的时候,不要被任一随意的事物吸引,相反应该主动思考我如何度过“一天中的一天”,这样我们会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准则四是摒弃浮浅。我们一天中大多数时间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对于应该如何安排时间并没有太多考虑,如果不去思考“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你会经常被繁琐杂事占满日程。所以作者建议我们要为每天的每一分钟做计划,我们的目标不是维持既定的计划,而是在时间的推进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允许日程中有突发性的改变。那些具有综合计划能力和修正自己计划意愿的人,相比那些采用传统“自发性”没有计划的人,将会享有更多的创造性洞见。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总结深度工作远比大多数人所了解的强大,它并不适合所有人,因为如果你要拥有这个习惯,你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你的习惯。但一旦你愿意跨出舒适区和恐惧,将自己的头脑发挥极致,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你会发现,深度能造就富有效率和意义的生活。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深度工作》的主要观点:
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正是因为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而培养深度工作的技能需要我们能够学会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摒弃浮现的工作生活习惯,深入的去工作。希望你能够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