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裁的阶级社会”到“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现代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意味着生活方式、育儿方式的改变。如何在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现代教育的基础课题,也是现代父母要面对的永恒挑战。
读完《孩子.挑战》这本书时,熊孩子2岁7个月,正是放飞自我、喜欢说“我不要”的阶段,有像小天使一样可爱的时候,也有让我咬牙切齿的时候。看到书中上百个教养孩子的案例,总能在其中看到自己与其他妈妈在育儿中受到的挑战,有句话说,养孩子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如果养的灰头土脸,一定是育儿方法有问题。孩子是带着爱和喜悦来到我们的生命里,对于成人的世界来说,育儿,是人生中可能最后一次自我成长的契机。关于育儿,有几点思考:
1. 教养的一致性
一直以来,自己最大的担忧莫过于家庭里对于孩子教养方式的不一致性,虎妈猫爸似乎成了标配,要么娇惯要么严厉,孩子敏锐的因人而异产生不同的回应。之前总觉得看过了很多的育儿书,自己知道的教养方式是最科学的,不自觉的就想给家人们洗脑,让他们认同我的育儿观,并且按照我的意愿来做,这样的方式直接而粗暴,没有爱的流动,只有对于是非对错的执着,但实际上这是种执念,对于孩子来说,家庭关系的和谐和培养他的能力一样重要。
我想最合适的做法是自我成长,改变自己,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同时也看到家人背后的付出,用他们可以懂得语言告诉他们正确的养育方法,求同存异。
2.要有和孩子说不的勇气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自我慢慢发展,在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与建立规则之间,有时很容易在坚定与和善之间徘徊,比如到了洗澡时间不愿意洗澡还要玩,中午没有吃多少饭,刚下饭桌就喊着要吃零嘴或者水果,往往不答应他时会选择哭闹的方式来胁迫。有时候,孩子哭了,于情都会不忍心,感性思考下会容易妥协或者在坚定与妥协之间徘徊。但实际上理智思考下,对于孩子出现的错误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他无法合理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他的私人逻辑认为只有哭闹才可以满足他的需求,而作为妈妈我们更希望看到孩子快快乐乐的,无法真正接纳孩子的其他情绪,这其实是无法接受自己感觉挫败的沮丧,是对自己的不接纳。所以也无法做到在孩子出现情绪时对他的错误行为说no,对他的情绪说yes。对于这些错误行为的出现,也是由于规则不明确造成的,孩子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不合理的,孩子通过外界的反应来解释看到的世界。
所以,在孩子出现错误的行为时,要有坚决说不的勇气,同时也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3.爱不是要孩子听话,是要教会他合作
教育孩子时,我们最常挂在嘴上的话是什么? 在孩子对自己的话充耳不闻时,我们经常会说什么?你不听话,你不乖,我不喜欢你了。这些话是不是经常响起?当我们居高临下,试图用威胁、恐吓去控制孩子时 ,孩子听多了,再也不会觉得恐惧,这招也会失效了,而且把孩子训练成提线木偶,没有太多的独立思考能力,似乎偏离了教育的初衷。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孩子的能力,而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我们需要的是孩子的合作。
4.能力是习得的,过度关注会妨碍孩子的成长
经常听到周围有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对于孩子不恰当的行为说,“孩子还小,他还不懂事,大了就好了 ”,“小孩子嘛,就应该无拘无束,天真烂漫,大了自然什么都好了”。对于孩子某些习惯的培养是否会约束了孩子天生爱自由的天性?是不是等孩子大了,自然就都会了? 的确,孩子大了,慢慢会习得一些自理能力,但那些根深蒂固的依赖也烙在了孩子的思想里。听过很多妈妈说,孩子上了幼儿园,在老师的调教下,吃饭、穿衣服都很好,回家就又倒退成了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小宝宝。归根结底是因为孩子在这些事上充分感受到了关注,这种关注让他觉得很有价值感和归属感。而父母的过度关注会剥夺孩子能力的发展空间,在每次出现问题时,过度关注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妨碍孩子的成长。
我们和孩子一样,都是在一个个问题的磨砺中找到价值感,在被人的需要中找到归属感,放手让孩子去体验,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是父母持续成长的过程,育儿即育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