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怪小孩。我喜欢思考生死。
第一次意识到死亡的恐惧是在12岁,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死亡的意义,彻底的黑暗,永远无法感知这个世界,离开亲爱的人,陷入永远的虚无和沉睡,身体不复存在。我开始一瞬间无比阴冷的恐惧。随后我经过思考恢复平静。而那时候的思考就是我还小,这个时刻离我很远很远。远到我不用思考它的到来。然后,我将死亡遗忘。
20岁左右时,我又有了一次人生恐慌。此时,我真正长大,更深刻理解了死亡的意义,身边不免有亲朋好友的离去。可是伤心也终究要过去。想到我终究会死,父母终究会死,所有人都一样会死,好像大家都是一样的,我也就获得了安慰。恐慌之中,似乎得到了平等感的安慰就不这么害怕了。
这俩年,生活在这个世界历程久了,我难免会有更深的思考。不能单纯的只是恐慌或者逃避。我所怕的死,究竟是什么。人人都会死。我想问问父母以及周围朋友的看法,可是他们总是会以逃避闪烁的言语推辞,想那些干嘛?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智慧的民族”,一直听闻这句话。可当小孩子迷茫和惶恐的问大人“人为什么活着?和人为什么会死?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别胡思乱想。”好似提出这个问题是莫名其妙的。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有无数哲学家去思考和回答。学哲学有什么好处呢?解决你思考的这些问题。人终有一死,我该做些什么才能对得起这唯一的一生,才算没有白活。哲学就是来干这些事情的。
解决怎样活的更有意义的问题,就面临着终极问题---死亡。
我一直想找一本书来真实的说明死亡究竟是怎样的,怎样解决我这惧怕的心理,莫名其妙的思考,我一直没有找到,直到遇见了它----《西藏生死书》。
这本书讨论严肃的生命话题,作者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
一
人们常问我:「应该告诉临终者他正在接近死亡吗?」我总是回答:「应该,告诉时要尽可能安静、仁慈、敏感和善巧。」
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己的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不过,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让我们真正克服死亡。
我们大多数人自然都希望死得安详,但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暴力,如果我们的心总是被愤怒、执著或恐惧等情绪所控制,我们显然也不可能奢望死得安详。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死得好,就必须学习如何活得好:如果我们希望死得安详,就必须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安详。
从一个修行人的观点来看,我相信临终是人们接受他们一生的大好机会;我看过许多的个人藉着这个机会,以最有启示性的方式改变自己,也更接近自己最深层的真理。因此,如果我们能掌握机会,尽早仁慈而敏感地告诉临终者,他们正在步向死亡,我们就是确实在给他们机会提早准备,以便发现自己的力量和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里有太多的佛家用语,业,轮回中阴,且不谈这些。只是临终关怀这一章对我很是受用。死亡是一个过程。而如何面对那最后的时刻,你需要做好准备。死亡的那一刻,也可以产生最深沉和最有利的内心经验。
关于临终关怀,帮助别人死得安详,与准备自己的死亡同样重要。我们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孤立无援,如果出生时没有人照顾和关怀,我们必然活不下来。因为临终者也是无法帮助自己,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解除他们的痛苦和焦虑,帮助他们死得安详自在。
最重要的一点是:避免把临终者的心变得更紊乱。我们帮助临终者的首要目标是让他们安详,方法有很多。熟悉修行方法的临终者,如果有人提醒的话,就可以获得鼓励和启示;但如果我们能够以亲切的口吻恢复临终者的信心,即使他们再平凡,都可以让他们产生安详、平静的心态。
二
有时候,我们需要清醒一下,真实地问自己:“如果我今晚就去世,该怎么办?”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会醒来,或者会到哪儿去。如果你呼出一口气,却再也不能吸气,你就死了,就这么简单。就像西藏谚语所说:“明天或者来世何者先到,我们不会知道。”
死亡与人每日相伴,生命很脆弱,每天都有人死去。还有,不知何时就会离开这个世界的你自己。我们不断告诉自己要活好每一天,但往往会缺乏对死亡那一刻来临的心理建树。不敢面对这个问题,不想接受亲朋好友的离去。其实,这些来源于内心的恐惧也要靠自己内心解决。
让你的心安宁下来,放下无关紧要的“责任”忙碌,鲜明的想象自己死亡的景象:观想死亡时的感受、痛苦、悲惨、无主、亲友的忧伤,了悟自己一生中已经做和未做的事情。我们应该冷静的想到,死亡是真实的,会毫无预警的降临到你的身边。
一位濒死的妇女接受采访时说,她以前从未想过死亡竟然如此真实,所以恐惧不已,现在她知道了,她只想对在世的人说一句话:“认真看待生命和死亡。“只有懂得生命多么脆弱的人,才能知道生命多么的可贵。如果你连了解都不去了解,就糊里糊涂地过一辈子,然后死去,那样挺不值得的。所以,把生活在世上的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做你想做的每一件事,不要有丝毫遗憾。就像摩西奶奶说的“真正的爱自己,不是牺牲时间和精力去打拼辉煌的未来,而是在当下,努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和有趣的事情,让自己的内心充盈着喜悦,让现在的每一天,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度过。
面对死亡怎样不仅仅去惧怕,这是一段长久的修心之路,直到获得解脱和证悟。
索甲仁波切所言确实开启人心,他恳切踏实的论调,加上诸佛菩萨的箴言开示,除却人们对死亡的“大恐惧”,甚至使人们视死为相伴一生的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