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网络诞生以来,它逐渐地部分代替了人们生活中的谈话之地,以往的“村口树下”逐渐的移到了人们的“手上”。讨论免不了观点的不同,自然也少不了言语上的争端,不过以往人们面对面的交流中很难突然爆发出激烈的争吵,也少有难听的词汇,但是网络中似乎这些都“不要钱”,四处可见无端的嘲讽和争吵。网络中以文字信息为主的,火爆已久的“抬杠”和“站队”词汇,其实可以用国际传播学课程相关的技术主义范式来解释。
技术主义范式,其实质就是技术决定论,这来自北美传播学派的理论基本预设是人们置身于媒介之中,而不同的媒介形式会影响人们的思考、感知和认识等等。技术主义范式的代表人物有伊尼斯麦克卢汉、波斯曼和雪莱等人,对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实,如果从本质来说争论,其核心必定是“不同”,无论是观点的不同,还是角度、位置的不同,无法达成一致才有可能引发一场“嘴炮大战”。从每个人所看到的角度来说,网络中的骂战和现实生活中的争吵有极大的数量差距,这并不是所谓的国民素质的问题,因为网友也是生活中的人,也非网络中的金钱利益问题,因为网络中的骂战许多并无利益牵扯。这个问题中最明显的变量是媒介环境,自面对面的“全感官”语言交流到戴着面具的“文字”交流。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理论,即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正如其名,麦克卢汉认为人类所发明的媒介其实是在延伸身体器官的功能,文字和印刷媒介是视觉器官的延伸,广播是听觉器官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的综合延伸,而网络,则应是神经系统的延伸。虽然理论如此,但实际上网络还未做到神经系统的延伸,至少在各大平台、社区的交流中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并不仅仅是话语的交流,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语气,均是文字无法完美表示的“媒介”的信息,这从“战术后仰”、“斜眼笑”等等表情包和网络用语中可以看出。
而正是这些信息的缺失,人们的交流陷入了一个严肃的泥潭中。在波斯曼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有非常长的篇幅在论述“文字”的作用,一言以蔽之,文字不仅仅是一种信息载体,它在被人们使用的时间中,逐渐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潜规则”,这一套“潜规则”赋予了文字以权威性、逻辑性等等特性。而网络中的交流讨论本不该这般严肃,应该是“村口老人的闲聊”一般,无论是政治经济多大的话题,都有一种轻松娱乐的氛围。而人们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网络这一特定媒介之中的话,仅仅是将在闲聊中的话语“搬”到网上,失去了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同时,又增添了严肃性而逻辑性不足,对话的另一方自然容易“误解”这一串的信息。甚至两者之间没有观点上的分歧,而仅仅是信息交流的不畅,就会导致双方的导火索被引爆。
所以,在网络这一媒介的环境中,人们的文字信息接受的更多了,但是网民的媒介素养并没有提升,仍把网络当做现实世界,才会出现各种无意识的“阴阳怪气”、“欠揍”和“没眼力”的,尽管说不出明显的错误的冲突。特别是在部分相对严肃交流的平台比较明显,例如知乎,与其他平台的逗趣不同,有许多千字、万字的分析长文,其写作的思维尽管相对论文等更适合互联网,但是仍然对阅读者的思维提出了相当的要求。如果阅读者没有以长文相对应的态度或者思维去阅读,就容易出现曲解写作者本意、断章取义等情况。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实际上网络还不能迈进真正的“神经系统的延伸”的境界,二还是会以文字、图片等信息为主。尽管VR技术正在走向成熟,但是由于传播学的“ABCD”差异的存在,总会有部分网民无法到达与其他人相同的媒介环境中,网民之间环境的必然不同,也就意味着冲突必然不可被避免。
除了从延伸理论来看待网络的抬杠,还有其他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例如伊尼斯的传播偏向理论。传播偏向理论简言之,就是如果媒介偏向于长时间保存而难以运输,一般会有强权威的文明出现,而如果媒介偏向于易于运输,但易丢失,则会出现强调平等的文明。网络毫无疑问是跨越了空间的存在,无论是地球上的哪个角落,甚至于太空,都能够进行即时的交流。平等,无论是不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主流,都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而平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权威的丢失,反映在网络中就是各种没有意义的提问的出现。时至今日,“你行你上”依然是网民的热门用语之一,甚至开始走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其生命力从侧面说明了这个用语反映了一个长时间的、确实存在的问题。现在的网民以“发表自我的观点”、“言论自由”为理由,在其他人的专业领域中发言,其越界的标准又十分模糊,自然会引起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之间的冲突。这其实就是在网络环境中权威性丢失的一个表现。
从一方面来说,非专业人士可以从常识性的角度来评判一些专业的事情。例如足球,有没有进球其实不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分析方式,也可以作为一支球队被人评论的标准,再比如空调、冰箱等产品,非专业人士可以从自己的使用体验的角度出发,去批评产品的不合理之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专业人士的眼光必定比非专业人士更广、更远。如果是老球迷,就不会简单的从进球与否判断一支球队能力高低,而产品设计者也必定会站在生产的角度思考,有时向使用体验妥协。这些都说明了在网络把人们拉到一个圈子里时,必然会出现权威相关的冲突,这也是为何如今的纸媒逐渐向网络低头的原因。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明白冲突的原因,而冲突的背后也没有越界的明确标准,这就会导致“杠精”的出现,非专业人士无限制的追问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一方面是刨根问底,另一方面则是寻衅滋事,如专业人士不回答则会被看作回避,而回答又会落入下一个问题的俄罗斯套娃之中。
正如在知乎评论他人的言论时的提醒一样,“友好是交流的起点”,但并不是所有的交流都是以友好出发的,甚至很多的交流都是从一些自私的角度出发的。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网络世界,友好是交流共通的“必需品”,但是友好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网民需要去了解、学习传播学的相关的知识,才能够明白一些现象背后并不仅仅是人们之间的冲突,更是社会时代更迭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