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互联网创业圈的行话,我这种人属于「重度的内容消费者」,而且是极其重度的那种。我一天中清醒的时间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会看无数篇热门文章和微博、熟悉当下流行的每一个梗、弹幕网站最火的鬼畜视频、世界各地热门的社会新闻、哪家VC又投了谁几千万、哪位明星结婚了出轨了分手了……
作为一个运营狗,这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凡是面向人群的互动,比如写字说话做活动,离开当下的潮流和语境就会做不下去。而在今天这个时代,你一旦脱离网络十天半个月,再回到用户面前,或许不久之前还惯用的词句、语法和价值偏好都会显得老旧了。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想想100年前,我们大部分人的祖辈都还在种地的时候,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一辈子能接触到的信息量,或许还没有今天一个中国网民一周能看到的多。这说明我们活在一个信息的创造和传播都极有效率的时代,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你的生活质量还是因为这种效率而变高了。
不过我要说的是另一个问题,就是现代人经常烦恼的一个问题:我看的那么多东西到底有什么意义!?
事实上就是没有太多意义啊。因为在如今包罗万象又泥沙俱下的信息流里面,90%以上的内容都是鸡汤啊。不仅有常见的
「马云语录」「什么样的男人值得嫁」这种生活情感类朋友圈爆款鸡汤,大多数你看见的社会新闻、行业分析、明星八卦也都属于鸡汤,用于填补生活闲暇的消遣。
怎么定义鸡汤呢?在我看来,鸡汤有几个典型的特征,一是给你一个可有可无的情绪化结论,比如「爱笑的女生运气都不会太差」,虽然并不是真的,虽然你能够举出很多反例,但因为它属于某种政治正确的范畴,也传达了某些共同的大众情绪。所以为了表明自己是个紧跟时代潮流的人,人们通常会在朋友圈分享一下这种文章。但注意了!某种意义上,「AlphaGo赢了!有生之年我们或许能见证奇点的到来」其实和「爱笑的女生运气都不会太差」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它们同样时髦正确却又什么都没说。
典型的鸡汤的第二个特征,就是不会在逻辑和实证上做过多的努力,大部分的媒体报道其实就属于这一类。一篇出现在科技媒体上的“2016年VR格局分析”,很可能出自一位20岁出头、刚毕业一年、从未在硬件公司工作过的小朋友之手。那么这样的内容除了到处搜刮来的二手材料和一些模棱两可的立场之外,还能剩下什么呢?不幸的是,大部分的媒体报道真的都是这样来的(尤其是中文科技媒体)。远离那些「趋势」「格局」「风口」之类专门说给别人听的深奥词汇,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工作和行业,或许才是我们正常人的生活方式。
鸡汤的另一个常见特征是,在迅速变化的时代里随波逐流追逐热点,利用大众普遍的情绪,赢得更多的注意力。这都是我们运营狗日复一日学习的东西,能做得很好的那些人确实都聪明而敏感。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明白,大多数的热点内容并不会给人带来实质上的进步,学习和消遣终究是两回事。
鸡汤是无处不在的,因为人们喜欢鸡汤。人们喜欢分享那些轻易可以表明自己是谁、是何种审美、有何种情趣和知识、如何新潮并幽默的东西,这是人们使用社交媒体时的本能反应。作为一个在工作中也需要去生产鸡汤的人,其实我对它们并没有什么反感,甚至会因为它们的良好效果感到非常有成就感。但是在我的个人时间里,我会一直提醒自己,不要耽于一时的潮流,要主动地搜索和学习更经典实在的东西,不要把所有的阅读选择权都交给算法和人际的推荐。
信息量大并不意味着智识的进步,因为智慧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关于知识的判断力,在这一点上,社交媒体上的爆款文章什么也不能教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