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还算比较喜欢读书的人,可是,听完了第八期理事会读写营的第一节课,就汗颜的觉得自己是个“伪喜欢读书的人”。这么说肯定是有原因的。虽然还没有复盘自己最近这段时间的读书情况,但是张司令(后文称老师)的分享让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内心里充满了愧疚。
2024年之前读的书说不少吧,好像也寥寥无几。
学生时代我有不少的书,得益于我的父亲喜欢看书。在那个年代,他不仅给我充足的时间看书,还给我买了不少的书。现在想想,其实很多书虽是世界名著,但很多都是缩简版,就是适合中小学生看的版本。但那时是囫囵吞枣式的看故事情节,就像小孩子听故事似的,看的是个乐呵。若干年过去了,当时看书的情景还记得,但是书的内容已经从脑海中淡出了。当然,那个时候应该也是没有真正看懂吧!
后来上大学,大部分的闲暇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但却没改“囫囵吞枣”的看书习惯。所以,虽然那时也看了国内外不少名家的书,但毕业至今近17年了。书中的人物、情节、甚至故事内容我都基本忘的一干二净。
而这近17年以来读的书加起来应该不会超过50本吧!《活着》、《蛙》、《百年孤独》、《白夜行》等东野圭吾的系列书、三毛的书、《沉浮》《断舍离》等等,没有细算,不敢细算,怕自己都觉得愧对时间、愧对小时候的爱好、更因为自己读书的不认真而愧对了那些书。
这两年读书越发的少了。2024年从开始到现在,过去4个半月了,而我读的纸质书仅有两本: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豆豆老师的《遥远的救世主》。汪曾祺老师的《人生有趣》在读中,豆豆老师的《天幕红尘》在读中,平均下来两个月一本书,着实汗颜。
突然发现,也只有在复盘的时候,才会真正的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不复盘,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在琐碎中被世间俗事偷走了。
在碎片时间听完了一些书,比如迟子建老师的小说《树下》、《雾月牛栏》、《勇敢的候鸟》,当然还有《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二遍。至于别的作家的书、网络作家的书零零散散的像吃零嘴儿一样也吞进去了三两本,比如《明朝那些事儿》(还没有听完,陆陆续续听的我有些吃力,因为对历史不是特别的感兴趣。)、《你好,旧时光》(网络小说,已全部听完了。),但听书和看书的区别其实还是比较大的,当然如果看完一遍再听,可能会有更深的理解。只是,听书是可以很好的利用碎片时间的。
如此看,我的阅读不但寥寥无几还随心随性太潦草了。手头有什么书就拿起来随意的翻翻看看,没有目标没有方法,更别说从书中学到写作技巧或者方法。迟子建老师的书出现的比较多还是因为看完《额尔古纳河右岸》觉得内心的触动比较大,所以就从网上找了其他的书来听,虽然有些沉迷其中的感觉,但还是和老师在课程中分享的应有的所读所得差距甚远。
听完老师分享的这节课,让我有种从头开始阅读的冲动,在阅读中不断成长、不断丰富自己。
很早以前一位老师就和我说过,如果喜欢某一个作家或者他/她的作品,就可以广泛的去读,虽然当时听进去了这句话,但是对于这句话的行动力却基本没有。而这次的课程分享中,老师也提到了这个方法。的确,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和方法,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2024年剩下的7个多月时间,横向阅读,先培养出好的阅读习惯,大量的阅读输入。以三个月(4月中旬到7月中旬)为一个阶段,开启最基础的读书习惯养成模式。一个月为一个节点,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
第一个月,完成汪曾祺老师的散文系列《人间有趣》《人间有味》《人间小暖》和《人间草木》,如果要具体到每一周的话,我想督促自己一周内完成一本书的阅读。散文的阅读可以扩展我对生活的感知和思考。
第二个月,完成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因为我想学习以第三视野去写作的能力。如果还能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那就再读一读有关写作的书《大师们的写作课》。
第三个月,再次阅读莫言的《蛙》和《荆棘鸟》。
上下班路上、做家务的过程中,碎片时间也可以好好的利用起来。可以以听书的方式增加阅读量,计划两个月时间听完马伯庸的《太白金星有点烦》和《长安的荔枝》,感受和学习一些诙谐轻松的语言方式。
很荣幸能参与理事会的这次读写营活动,非常感谢张老师的这次课程分享,让我有一次深刻的反思和检讨过程,也让我在以后的阅读中有了方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期待下一次的课程中收获更多的干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