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出现在我的世界之后,我总想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每天稍晚点回来就会自责。可有时候的陪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几种常见的陪伴方式:
1、打断孩子
在童行伴读的打卡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孩子和我家孩子一个小名,也叫皮皮。问下年龄:1.5个月。这样比起来,我家娃1.5岁开始阅读绘本也是够晚了。刚开始阅读的时候,看我拿书就抢(我还挺高兴),但是抢过去之后不是看而是扔,所以我给孩子贴了标签,孩子不喜欢读书。为什么会这样3呢?后来想想才有点明白,是我讲故事的方法有问题:刚开始拿到书孩子挺有兴趣地坐着准备听,毕竟绘本色彩丰富,画面还是很美的,问题是我不懂,所以无法跟着他的思路进行,他饶有兴趣的看这一页,我却对他说:皮皮,快看,这是什么?快看,那是什么?不一会,孩子就以烦躁、扔书收场。我却以为是孩子不喜欢看书,其实孩子不是不喜欢,只是我在孩子专注有兴趣的时候打断了他的思考,让他没有办法专注他感兴趣的东西。
2、平行陪伴
一天下午下班回家,孩子在玩积木,看见我回来了,娃说:妈妈,我们一起来搭积木吧?我点头同意,坐下来和孩子一起搭积木,同时,脑子里开始打仗了:上班时被领导批了,我哪里做得不对,该如何修正我的方法;还有一堆衣服没有洗;老公交代我办的事还没办;好久没有给爸妈打电话了,晚会打个电话吧……总之就是各种思绪乱飞。娃又说了一遍:妈妈,我们一起玩积木吧!我还死鸭子嘴硬:我已经在和你一起玩啊,可是孩子表现出了:不高兴!孩子的感知能力是很强的,你有没有真正的在陪他玩,他是感受得到的!
3、高质量陪伴
昨天晚上带娃出去散步,娃骑着滑板车,一路上你追我赶,很是开心。到了公园,跟随广场舞的音乐各种跳,还拉着我一起跳(跳成什么样大家可以随意想像啊);在一个斜坡上往上爬,对着我喊救命让我“救他”,一次又一次,每次“救他”上来都会抱抱我并说你终于把我救上来了;然后娃有困难自己解决我给与鼓励与表扬;我假装不会骑滑板车,让他教我骑,整个过程非常开心可以说是享受!最后孩子说:妈妈,我们该回家了,该回家洗洗刷牙讲故事睡觉了。我惊了:整个过程我没有提醒他该回家了,没有告诉他几点了(其实我也不知道几点了)。相比以前,我总是不停的催促他:八点了,八点半了,太晚了该回家了,孩子玩不尽兴我也不高兴!
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过程就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和孩子在一起,就清空自己头脑中的事,踏踏实实的在一起,关注当下,观察孩子,跟他一起玩一起跳一起疯,正如无忌老师赋能利器那篇文章中讲的:“看见”孩子!孩子有没有被我们“看见”,他们是感受得到的!
听过这样一种说法:父母,尤其是妈妈,陪伴时间越长,孩子未来越幸福。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这句话。数量不重要么?当然重要,但相比之下质量更重要。如果总是心不在焉的陪孩子,孩子感受到的是和他们在一起让我们不开心,对孩子来讲,这是一种伤害。各类教育、众多专家都在说高质量陪伴要关注孩子兴趣,顺势而为引导。我总是感觉无从下手。本来这次翻转课堂我准备的是一些理论性的内容,无忌老师建议:用自己每天对孩子的陪伴来阐述。无忌老师告诉我:我每天所做的就是高质量的陪伴。我刚开始想:我好像都没有做到过高质量陪伴,如何分享?可是静下来发现:其实我们在训练营中的打卡内容:每天陪孩子画画、陪孩子读书,陪孩子做游戏,努力关注并鼓励孩子的优点,这就是和孩子产生连接的过程,就是看见与被看见的过程。这就是高质量陪伴的一种啊!
当然,我们需要工作、生活,工作、生活中有太多的琐事让我们很疲惫,当我们真的做不到的时候,也不要过度自责,要准许自己为人。哪怕每天只有5分钟,也好过全天在一起的心不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