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译自medium上由UX Design Collective发布的系列文章,该系列共有九篇,本次为第九篇。
系列文章标题如下:
- the death and rebirth of UX
- designing for the age of immedicay
- lack of diversity affecting business
- every interface is a story
- redesigning the design process
- a new generation of collaboration tools
- branding beyond the pixels
- every designer is an influencer
- AI and the big why
AI and the big why(人工智能以及大大的问号)
每个新的颠覆性技术都有相同的模式:设计师掉进了过于关注怎么样的陷阱、只关注为什么的问题,人工智能也是一样。2018年,我们要努力确保设计师对技术的兴奋感不会影响到产品的用户体验。
作为设计师(同时也作为人)我们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想知道技术的潜能和局限。所以我们不断地推倒他们的边界,问所有的技术诸如“如果xxx”的问题。毕竟,试验是了解一件事情最好的方式。
我们整个行业正在迅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驱动的“行业”,虽然这样说并不是很合适。当我们关注某项技术超越了关注用户需求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不是在以用户为中心做设计了。
有一个模式不断在重复着。
2010年早期,有开发移动应用的潮流。
2016年,则是创建大量与Uber类似的共享服务。
2017年,是创建会话式的产品。
2018年,每个我们知道的服务都将加上“人工智能驱动”的标签,酒店自动售货机的人工智能,会议控制器的人工智能,帮你照看孩子的人工智能,在工作中代替你的人工智能。
我们再次疯狂地追逐一个流行词汇但却不知道这个词汇究竟是什么意思。
人工智能不是一个新的渠道(像移动、共享设备或机器人)。人工智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术语,反映的是一种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能应用在很多不同的地方。
把所有东西都叫人工智能会给我们的行业帮倒忙。设计师假装知道什么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怎么工作,然后每次当他们想表达“一个智能的算法”时,就开始像创可贴一样地使用这个术语。他们认为“智能”这个术语是表示一种单一的、若有若无的、以人为基准的技术,但其实可能一开始就错了。
可能并不意味着应该存在。
在给你的产品或特性贴上人工智能的标签之前,问自己这些问题:
- 这和一个简单的算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 这个智能到底会自己学习什么?
- 用户需要这个人工智能来做什么?可以通过其他办法来解决吗?
- 这个智能算法能给用户带来的三个好处是什么?
- 你是否真的需要告诉用户这个产品是人工智能驱动的?
- 如果是那样的话,你要怎么表达出什么是人工智能,而且要足够清晰、简单和真实?
- 你会给用户多少可见的,透明的,可控制的操作人工智能的方式?
不如让我们跳跃式地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创造人工智能驱动的服务,对我们的用户来说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至此整个系列已经翻译完了,但很多细节没有仔细去考究,下一篇做个总结,重新梳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