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前段时间,我咨询光北老师几个问题:
1.我总是一看书就爱犯困,您有过这种现象吗?我不清楚这是什么原因(我对书的内容还是挺感兴趣的);2.您多久看完一本书(看书的速度是多少)?理解力能否跟得上阅读速度?我搞不清自己阅读速度慢、看不进书的原因,会不会是有“阅读障碍”啊?有没有什么提高阅读速度、效率的方法呢?
光北老师用语音回复了我:
1. 我在看不感兴趣的书或是看不懂的专业书时会犯困,看自己感兴趣的小说或电视连续剧会很上瘾、停不下来。你说你在看自己很感兴趣的书时也犯困,要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犯困?在什么情况下会犯困?比如说:躺床上看书肯定会犯困。那就换个环境,例如图书管、自习室、星巴克等等,这样是否就不犯困了呢?这可能和环境有关系。
2. 我个人看书,一般的畅销书2小时一本吧!差不多1分钟一页,一本畅销书200多页,200分钟(3个小时),扫视。看书有不同的方法,之前介绍的三遍读书法,书不一定看一边就能记住,有些书我会来回的看;第一遍要通篇预览,整体的有个框架结构;第二遍,我会看些重点,因为看书最迫切的是去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这是我们看书的关键。例如《拖延心理学》前面讲的是拖延的心理、拖延的大脑架构、人为什么会拖延,这跟我没什么关系,我可能会不看跳过。 然后我就直接看怎么能够帮助我克服拖延的那个部分,这样我就直接能利用,这个才是我的问题的根源,这样的话我就直接看这一部分,我就把这本书看完啦!就完事儿了!我的问题解决了这才是根本,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把这本书全部都看一遍,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真正看书的目的。对吧?这个要弄清楚为什么看书。如果是纯粹消遣的那就无所谓了,但是我们更多的时候看书是为了解决我们的某一个问题,或者是一种期待,想成为一种一个什么样的专家,或者更多的了解一些,首先目的要清楚,然后你自然而然的用这种方法读书就快一些。
思考:
光北老师的解答对我很有启发,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我们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总是很在意自己究竟读了多少本书,在意自己多久能读完一本书,却忘了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读这本书?当我拿起一本书的时候,原因只有两个:1.感兴趣;2.解决现有问题。
所以,我只要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哪怕是没有读完,或者是读得走马观花。不要去纠结多久看完一本书?看了几本书?我们需要的是结果,而不是形式。
突然想起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也让我联想到一个小学时读过的故事:上山砍树,斧子不快,去磨斧子的故事。
引申思考一:
从看书这一件小事,都能出现“目标跑偏”的现象。更何况是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呢?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有人说是因为“欲望”太多。——这个说法也对。
可仔细想想看,我们是不是忘了自己的初衷呢?
读书——(目的)——解决问题——(目的)——不再纠结(快乐)
我们所学、所思,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困难,战胜纠结,可我们往往想要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能力武装自己,拼命的学习思考,欲望无止境,却让自己陷入苦恼的境地。真的好愚蠢。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纪伯伦
求知,也是一种欲望。适度的求知,能带给我们快乐;当求知欲无止尽,自己的能力却跟不上的时候,我们就陷入了纠结和苦闷。
我们要学的东西很多,想去了解的领域也很多。
只有着眼于当下,从眼前的问题着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去解决(遇到一个问题就去解决一个问题),时间充裕再去学些多余的。总之一句话,不要为求知而烦恼!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做什么事都不要绝对化,要适可而止。永远有你达不到的东西,又何必苛求。
活好当下,是大智慧。
以快乐为最初和最终目标,以解决问题为根本,以活好当下为准则。—想通了,就别再纠结!